诗库主页 评论文章 |
美国诗人罗拔特.罗厄尔 刘耀中 |
(刊于2000年4月第57期) |
罗厄尔出自一个书香传家的美国家族,历来人才辈出。老一辈有詹 姆士.罗素(James
Russell, 1819-1891)是散文家、剧作家、诗人并 外交家。其下出了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蒲斯沃(Percival, 1855-1916)和他妹妹,美国意象派诗人和批评家──艾梅(Amy, 1874-1925)。他们兄妹二人的侄子,就是本文要介绍的居住在新英格 兰首府波士顿的、著名的忏悔派(或译自白派)诗人罗拔特 .罗厄尔(Robert
Lowell, 1917-1977)。 罗厄尔的父亲学无线电出身,后来参加海军,1925年美国扩充海军 时,由于他的家庭背景及人际关系,被晋升为波士顿海军船坞的副司 令。他的驻地离家较远,加上公务繁忙,不能常常回家,教育儿子的 担子自然就落在其妻肩上了。 罗厄尔的祖父去世很早,祖母则病魔缠身,对子女疏于照顾,所以 罗厄尔的父亲缺乏天伦之乐。幸好成年后,找到一位能干的妻子,弥 补了少年时代家庭缺乏温暖的缺憾。他父亲退休以后,曾做生意,但 不成功。罗厄尔长大后,有时在潜意识中,嫌弃父亲不够精明。然而 他父亲有军人的作风,例如罗厄尔认识了一个家庭背景很不错的女朋 友,他们想订婚,父亲不同意,父子争论不休,儿子盛怒之下竟然把 父亲一拳击倒在地。 父亲不能干,母亲就成了家庭的柢柱。她出身于温斯路(Wins-low )家族,有“五月花号”*的背景。她小时候在德国司徒加读书的母亲, 崇拜德国文化,欣赏德国作曲家里赫.瓦格纳(1813-1883)的歌剧。 她有着浓厚的“ 国粹精神”意识。丈夫对妻子十分尊敬,甚至近于崇拜,这就助长了 妻子的权威。有时母子在一起,常常论及母亲下颔宽大,长得有些像 阿历山大帝而自豪。在母亲的谆谆教导下,罗厄尔可以阅读古典书籍, 如古希腊和罗马历史等,奠定了罗厄尔日后从文的基础。可惜,这么 精明能干的母亲却患有精神病。 幼年时代罗厄尔就知道自己的浓厚家族传统,和那些令他尊崇的祖 先。加上母亲的教导,使他在幼稚园的学前教育中就获得甲级分数。 他的智商更超越一般儿童,小学教育是在严格的教会学校“圣马克” 里完成的。他喜欢军事和历史,不爱读英文,常常拼错词汇,还有搜 集士兵小铜像的嗜好。他从德文中学到一个词Ersatz,是人工制造的 代用品的意思,从这联想到他居住的波士顿城,就是一个人工制造的 城,缺少真实感,而具“匠气”。因此,他看不上美国的大众文化, 致使功课渐渐落后于其他同学。在家里则常常和母亲讨论古典故事, 练就了雄辩的口才。 当罗厄尔参加校园报的编辑工作以后,接触了艾略特、毕加索、乔 埃斯和他姑母艾梅的作品,对他的帮助很大。他在校园刊物上发表了 他的第一首诗〈圣母玛利亚〉,在诗里,他把玛利亚描写得十分崇高 和安静,这和他自幼崇拜的母亲不相同。从这首诗里已显露出他日后 改变宗教信仰,从基督徒变成天主教徒的端倪。 中学毕业后,考入位于波士顿查理河对岸剑桥市的哈佛大学。他的 堂兄是这座世界闻名学府的校长,也因他母亲望子成才,促使他进哈 佛之故。但罗厄尔并没有循规蹈矩,反而滋生了玩世不恭的态度。因 为他个子长得很高,性格粗犷,乃得到一个绰号“开尔”(Cal),是 “开里苯”( Caliban)的匿称。开里苯是莎士比亚〈澎湃〉剧里的的黑人,丑陋、 野蛮而残忍的奴隶,如以马克思的观点来看,那是代表着劳动阶层了。 那时,他很喜欢阅读弥尔顿的作品,弥尔顿在〈失乐园〉里把狡猾的 魔鬼描写得比上帝还能干,使他无形中受到诺斯替思想的影响。就在 那时,他认识了艾伦.泰德(Allen
Tate)和兰塞姆(Ransome),他们 都是美国南方的“流亡派”诗人。 在哈佛读书时,罗厄尔开始研究庞德、路易士和威廉斯等,这些人 的作品,深深地打动了他。和美国前卫文艺大师福特的相识,也使他 受到影响。在这一阶段,罗厄尔并没有出人头地,心中不悦,乃发愤 研究古典文学,为时两年之久,以后就退学了。辗转进入兰塞姆执教 的南方甘延(Kenyon)大学,甘延是美国著名教育家的名字。那时美国 南北内战创伤未愈,后遗症很多,尤其在文化上仍然暗暗对抗,是一 种潜意识的斗争。 兰塞姆最初在南方范登堡大学任教,后来转到甘延。兰塞姆和塔特 创办了《新评论》(New
Cri-ticism),是以艾略特为标准而建立的一 种新资本主义的华尔街经理人格,急于招兵买马。正好他们都看中了 罗厄尔的书香家庭、名人辈出的背景,尤其是罗厄尔反对的固执主义 更为可取。另方面可以把艾略特在英国的学术成就找回来,他们不约 而同地选中罗厄尔。嗣后兰塞姆待罗厄尔如亲人,而罗厄尔也没有辜 负他们的期望,以优异的成绩毕了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厄尔不赞成美国和苏联缔结同盟,因为他 对国际共产主义极为反感。但对俄国文学则甚为赞许,喜爱阅读托尔 斯泰、陀斯妥也夫斯基和普鲁斯特的作品。他也反对希特勒,他想走 的是中间路线。 1943年,罗厄尔应该服兵役,保卫祖国,他以矛盾的心理,写了一 封信给美国总统罗斯福,拒绝入伍。理由很简单:反对轰炸日本及德 国时,错杀无辜的平民百姓。如果将轴心国击败,剩下中国和苏联共 产党,他们会发动世界革命,而将世界染红,是不可思议的悲剧!美 国必须反对共产党!在战火炎炎的时代,反战并拒绝入伍的人可谓凤 毛麟角,更何况罗厄尔又是著名的世家后裔,他的举动立刻引起媒体 的重视,广为宣传,成为新闻焦点。而罗厄尔被判刑,入狱五个月, 这也就播种下他日后更加反对越战的根由。在狱中仍坚持不懈地对种 族歧视、黑人白人分离的现象提出抗议。出狱后,他受母亲精神病的 遗传而发病。早在1938年,他父母访问欧洲时,曾找瑞士心理治疗家 荣格治他母亲的精神病,他母亲曾经请教荣格关于他儿子罗厄尔的病 情。荣格答覆她说:“如果你孩子的症状跟你说的一样,他就是一个 无可救药的精神分裂病患者了。” 罗厄尔的反战举动,赢得了有良心的反战派不需从军者的支持,但 遭到左派哲人霍克(Sidney
Hook)攻击,说他是一个天主教徒,根本 不可能成为有良心的反从军者,认为罗厄尔不过是个歇斯底里的病人 而已。不管怎么说,罗厄尔成为一个被公众推崇的自由人物了,加上 他的个人主义,这一段历史是他出尽风头、趾高气扬的时代。 罗厄尔结了三次婚,有两个女儿。他在甘延大学读书的时候,和福 特一同去科罗拉多州大学访问,在一个偶然的场合,遇见了一个金发 美女简.丝塔弗尔德( Jean
Stafford),她口若悬河,令罗厄尔倾倒。丝塔弗尔德比罗厄尔 大两岁,来自加州柯维娜小城。她父亲是一位未能成功的梦想作家, 十分自负。丝塔弗尔德曾在英、德留学两年,喜欢文学,对奥登和伊 塞伍德的作品与事迹了如指掌,侃侃而谈。她继承了父亲未遂的志愿, 写小说成名很早。和罗厄尔相识后,常常通信。罗厄尔以优异成绩毕 业于甘延时,令丝塔弗尔德心仪而结婚。那时罗厄尔是一个柏拉图主 义的崇拜者。结婚后,妻子靠丈夫养家,而且又染上了喝酒的嗜好, 对罗厄尔崇尚罗马风俗反感,觉得约束太多,两人时常因意见不合而 发生口角。 罗厄尔反对清教的传统,为了使自己的思维和意识形态取得平衡, 他毅然接受了宗教仪式更为丰富的天主教洗礼,那是1940年 。丝塔弗尔德比他早几年入教。在罗厄尔成了反战英雄的时候,左派 以他是天主教徒为攻击借口 ,但他妻子丝塔弗尔德的小说却因丈夫是反战派代言人而成畅销书。 罗厄尔出狱后,妻子酗酒,每月需生活费一百美元,两人常有恶言恶 语,互争短长,双方都不愿活在彼此的困扰中而离婚。 他的第二任夫人是小说家和评论家伊丽莎白.哈德雷克。 第三任夫人凯柔琳.布莱伍德 ,是他在1970年被邀请到英国任教时认识的一位爱尔兰贵族女人 ,她对美国低层次的文化,对颓废派诗人很感兴趣,曾写过评论 ,将罗厄尔和金斯堡派诗人加以沟通。他们婚们也常常吵架。 (未完.待续) *十六世纪后半,英国国教内部分化出一个新教派,他们主张彻底 改革旧的教会,以简单纯净为立教之本,取代原有的旧形式和旧的习 惯势力。这个主张触怒了执政的詹姆士一世(1566-1625),对这批新 教徒百般凌辱与歧视,迫使新教派内一支清教徒,扶老携幼,一共一 百零二人,为了争取宗教自由,驾驶着一艘“五月花”号帆船,背井 离乡,远涉重洋。在风浪中搏斗了六十六天,终于在美国麻州岩石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