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大 陆 诗 双 月 刊 2000年12月第61期 郑建青 血泪的见证   ──读台客的《见震921》  新近收到由台湾文学街出版社出版的台湾诗人台客先生的诗集《见 震921》。读罢此书,心中感到既沉痛又感动。沉痛的是,这场百年 巨震给苍生带来的灾难实在巨大,彷佛烙在心中的伤痕 ,令人难以忘却;感动的是,诗人台客在地震之后五次深入震灾区, 拍摄了许多珍贵和具有史料价值的镜头,并在震后一个月里写下五十 首“见震”诗及震后百日里写出十篇“见震”散文。在这本沉甸甸的 书中,诗人台客充当了一次新闻记者和史官,让他的见震成为一幅幅、 一篇篇、一首首震撼心灵的见证。  《见震921》可以说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地震实录,诗人从诸方面见 证了天灾人祸,歌颂了人性善良的一面,鞭挞了人性丑恶的一面,赞 扬了八方救援,也对地震产生的后果进行了反思。地震一过,为了保 存一份宝贵的见证 ,身为诗人的台客便身不由己、义不容辞地拿起他的笔,用他“ 最熟悉的诗的手法”去记录每天的喜怒哀乐。请读《那一夜,天摇地 在动》: 那一夜,天摇地在动 一排排的屋宇 像一块块巧克力 不停地被挤压 蹂躏、撕裂着 啊!轰然倒地 那一夜,天摇地在动 睡眼惺忪中 人群四处奔走呼嚎 砖墙、梁柱、门窗 一个个都成冷面杀手 向你袭击 那一夜,天摇地在动 血,□□地流淌 流淌成两千余个问号 它们以血块以残肢 纷纷地追问 这世界究竟怎么了? 这五十首“见震”诗,诗短小精悍,情真意切,大多为三节,每节四 行,极精炼地抒发了诗人的悲情。这本饱含悲痛的诗集还有一个鲜明 的特色,即每首诗附有一段精约的后记。诗重在抒情,后记则重在纪 实,二者互补,极具强烈的感染力。不妨抄录一首〈重量〉证之: 一斤?百斤?千斤? 生命的重量 究竟值好多 平时,我也不清楚 当大灾难来时 妻啊!让我们紧紧相拥 让为夫把那万斤的大梁轻轻 挑起,死,我们也不分离  后记:北市东星大楼倒塌,现场挖掘出一对罹难夫妇,紧紧相拥着 被倒塌的梁柱压住,先生以整个身体护住妻子,彷佛要以他的背抗拒 住所有的重量。 此诗以丈夫的口气提出一个生命重量的问题。或许日常生活中操心的 事情太多,他无暇考虑自己的生命价值。但当灾难临头、万斤大梁压 来时,为了保护妻子,为了死都不能分离的爱情,他却能用轻微的生 命去抗拒。只轻轻一挑,便显示了生命和爱的重量。  由于诗人写诗的目的是为了保存一份见证,诗后记便显得尤为重要。 仅从〈重量〉这首诗看,后记不仅是该诗的原始材料,亦能帮助读者 完整地理解诗义,更能为历史记录一段痛苦的片段。如果说〈重量〉 重在抒情、发人深省,这段后记则赤裸裸地描述了地震造成的惨状, 令人悲恸。台客的五十首“见震”诗均附有后记。这些后记既有史料 的价值 ,又为诗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足见诗人为九二一大地震、为下一代 保存一份见证的良苦用心。作为诗人,台客为地震作见证的天职堪为 楷模。  当然,《见震921》一书并不仅仅是作者本人的见震,它引领每一 位读者去感受这场地震带来的强烈伤痛。这本书的出版还说明,不是 新闻记者的台客具有记者般的敏锐眼光,不是史家的台客具有史家般 的责任感,这都是因为他具有一颗与时代一起激烈跳动的诗心。真正 的诗人所应该做的,是为百姓的痛苦而写、为时代的悲伤而呼,而诗 人台客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去做的。正如他在序中所说,他创作此书 的目的是“希望九二一大地震后一个月内所发生的人、事、物,不因 时光的流逝,而从我们的记忆里消褪。甚至几年几十年之后,我们的 下一代阅读到这一本诗集,也能从中感受到当年九二一大地震对台湾 造成的危害与震撼,因而有所警惕。如此,则吾愿足矣 !”他的这一份见证,在诗坛上 ,的确是别具一格、独领风骚的 ,令人钦佩。掩卷,不禁赞叹,壮哉!台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