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大 陆 诗 双 月 刊 2000年10月第60期 陈铭华 十年《新大陆》 编者按:  本文是作者应台湾《文讯杂志》之邀为《新大陆》写的一篇介绍, 刊于《文讯》2000年6月第176期。由于有详尽的关于本刊的第一手资 料,乃值此创刊十周年之际,转载于此,以供读者参考。  《新大陆》是一份海外华文诗人自费组成出版的诗刊,一九九0年 十二月创办于美国洛杉矶,同月出版创刊号,采双月刊诗杂志形式, 逢双月十五日定期出版印刷本、网路本两种。迄今已届十年,共出版 五十七期(编按: 现共60期),是现时北美洲唯一一份定期出版的华文现代诗刊。诗刊 创办者陈本铭、千瀑、陈铭华三人,都是来自越南的华裔诗人。创办 之始,因陋就简,从打字、编辑到印刷、装订,一切以电脑作业为主, 手工为辅。虽然 ,诗刊在创刊号里即揭橥其“不拘于某一界限、不承认主流支流的问 题,只服膺于诗在某种时空下有其特殊的脉搏及呼吸,有其独特呈现 的状态之真理”的宗旨 ,但仍然在人手不足、费用短缺 、稿源仅限于原越南华文诗人的情况下艰苦地维持了一年。  鉴于当时海外华文文学的课题被提出乃至逐渐受到重视,在美国竟 无一份真正代表海外华文诗人的华文诗刊物,而这一海外华文的文学 类型实已无声无息的在海外挣扎了好几个世代,再没有固定的园地, 以及有系统的整理和出版,终至免不了像东南亚许多华文文学自生自 灭的命运。诗刊遂于一九九一年敲定《新大陆丛书》的出版计划,同 年十一月出版了陈铭华的个人诗集《河传 》,并于一九九二年初进行改组 。除扩大编委会,吸收了来自大陆的两位诗人达文及远方外,又争取 到来自台湾的著名诗人纪弦 、非马和秦松三人加入成为顾问 ,也逐渐得到华人社会各界的认同和资助。  诗刊从创刊号至第卅期采双主编制,由创办人陈本铭、陈铭华兼任; 第卅一期至第卅八期采轮流主编制,由编委会成员:陈铭华、陈本铭、 达文、远方轮值;第卅九期至今则由陈铭华主编。迄目前止,诗刊的 顾问团成员有 :纪弦、非马、秦松、秀陶、郑愁予、叶维廉、杨牧、张错、黄伯飞、 罗青等十人;名誉编辑委员有:林建中、何启良、李雄风 、荣惠伦、马炳威、陈澄海、沈季夫、刘耀中、施世雄、郭挥、吴怀 楚、陈齐家、黄奇峰、王露秋、雪阳等十五人;常务编辑委员有:陈 铭华、达文、远方等三人。诗刊虽是同仁形式,印刷量不多,但有限 的资源都能充份利用,加上网路版的普及,读者、作者分布面遍及东 南亚、台港大陆、欧澳二洲和美加各地!《新大陆丛书》亦已出版了 诗、散文 、小说、评论、书法等各类书籍二十五册,其中诗集有:《河传 》(陈铭华)、《温柔》(心水 )、《细雨淋在青石板上》(千瀑)、《气候窗》(达文)、《 苦水甜水》(千瀑)、《童话世界》(陈铭华)、《白马无缰》(果 风)、《四方城》(陈本铭 、远方、陈铭华、达文)、《本命年》(远方)、《爱之旅》( 陈齐家)、《春天的游戏》(陈铭华)、《我的飞天》(王露秋 )、《我欲挽春留不住》(吴怀楚)、《听雁扣舷集》(周正光 )、《死与美》(秀陶)等十五本,占丛书总数百分之六十!  除发表同仁作品外,诗刊开放园地采用新人、名家,包括现代 、传统各种手法创作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华文新诗作品。虽然台港大陆 的来稿最多,质素亦较均衡 ,但诗刊在选稿上,极力维持与两岸三地之外的华文作品各占一半的 比例。因此,本质上《新大陆》是一份完全属于海外华人,而以美国 西岸为基地,与全世界的华文诗人作交流、维系及发扬华文现代诗的 诗刊物。诗刊的主要内容分为:诗创作、类别性诗特辑、个人诗特辑、 地区性诗特辑、译诗、评介、诗人专访等数部份,其中译诗部份半为 传统华文诗刊译介外国诗人作品给华文读者的一贯作法,半则强调将 优秀的中诗英译,介绍给外文读者 ,诗刊在这方面取得较大的成果 !历年来发表的类别性诗特辑有 :“沙漠风暴诗专辑”、“天使城的四月廿九日”、“Restore Hope诗专辑”、“祝福纪弦八十大寿特辑”、“千岛之曲:菲华短诗 选辑”、 “散文诗辑” 、“微型诗辑”、“锦瑟33”( 情诗专辑)、“九五中秋现代诗朗诵晚会”特辑、“女诗人小辑 ”、“网路中文诗选辑”、“橄榄树网路诗选”、“中国当代禅诗选” 等;个人诗特辑有:“麦 地与诗人”(海子、骆一禾诗选辑)、“伊沙诗辑”、“非马诗辑”、 “秦松诗辑”、“雁翼十四行诗辑”、“申身诗辑”、“ 尹玲诗辑”、“银发诗辑”、“ 秀陶诗辑”、“黄伯飞诗辑”、“商河诗页”、“叶维廉诗选” 、“洛夫特辑”、“罗青诗辑” 、“梅新纪念特辑”、“雪迪小辑”等;地区性诗特辑有:“今日越 华诗展”、“菲华现代诗选 ”、“澳门诗人作品辑”、“守望长安:陕西青年诗人作品选” 、“广东青年诗人作品专辑”、“北京青年诗人诗辑”、“南京诗人 作品辑”、“冬日之光:天津诗人作品辑”、“黑龙江诗人作品辑”、 “上海诗人作品辑” 、“大连诗人作品辑”、“福建青年诗人作品辑”、“青海诗辑 ”、“河南诗辑”、“宁夏诗辑 ”、“北京诗辑”等。  此外,诗刊创刊第一周年出版有《合订本》,之后每年的创刊周年 纪念皆有“纪念号”;三周年时并曾举办庆祝活动,除诗刊成员外, 洛杉矶当地及美国其他地区的诗人都有参与;五周年时编选的《新大 陆五周年诗选》一书,于诗刊上网后在网上推出。一九九五年,由美 西华人学会主办,诗人张错筹组,而被当地华文传媒称为美国华人社 会历年来最成功的精致文化盛会之“九五中秋现代诗朗诵晚会”,诗 刊成员陈本铭、陈铭华亦应邀朗诵,二人并参与美西华人学会出版的 《以诗迎月》晚会特辑之编辑工作。一九九六年五月四日,诗刊成员 陈本铭、远方、达文、陈铭华等应诗人纪弦之请参加三藩市海华文艺 季的中国文学活动系列作新诗朗诵。一九九六年,《新大陆》在出版 印刷本的同时正式上网;一九九七年六月,诗刊主编陈铭华应邀作为 美国最大中文网站Sina中文网举办的“网路与文学”座谈会的主讲人 之一。历年来,洛杉矶华文学校举办的“ 徵文”或“徵诗”活动,新大陆成员间中亦应邀参加评审。一九九八 年为庆祝二零零零年《新大陆》创办十周年,成立“新大陆世纪诗奖” ,公开向全世界的华文诗作者徵诗,现时己截稿进入初选工作,预计 今年八月公布得奖名单,十月出版专号(编按:得奖作品刊于本期)。  由于同仁诗刊的发展局限,《 新大陆》诗刊在取得以上各项成绩的同时,仍然有许多有待改善的地 方。印刷简陋、容量不足等因经济造成的问题姑且不论,十年来遇到 的其他艰难和打击其实遗不少,诸如:创办伊始即筹划出版的《越华 新诗选》,在经费筹足,亡失稿件大致齐集的情况下,仍因种种原因 而胎死腹中;预定出版印刷本的《新大陆五周年诗选》,最后仅能在 网路上与读者见面;创办诗刊三人中的千瀑、陈本铭因不同原因先后 退出 ;名誉编辑委员人数由最盛时的近三十人减至目前的十五人,其中半 数以上皆是后来陆续加入而非“原始”成员,诗刊更难以排除这数目 会继续消减下去的现实 。我们深知,在海外办一份华文刊物,尤其是诗刊,遭遇到的困难必 然很多。但目前,《新大陆 》诗刊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人手的不足、核心人物的接替,经费的筹集 犹在其次。写诗或许是诗人一辈子的事,不过办诗刊则显然不是每个 诗人都必须坚持的!我们只希望,新陈代谢是一切事物的必然现象, 有人退出,就必然有人加入;有人放弃,也会有人持续。事实上,作 为一份纯诗刊 ,能持续不断地出版十年,也算得是古今中外诗坛的一个异数,诗刊 同仁没有任何的抱怨!能继续下去,当然最好;不能,我们也相信 《新大陆》已完成了阶段性的历史任务。何况,在预见的将来,诗刊 除坚持现有的内容外 ,还有一些计划,诸如:在可能的情况下,于完成《新大陆世纪诗奖》 后,不定期地举办同类型诗奖活动;增强中诗英译的质量 ;将历年来诗刊的各类型特辑送上网络;透过各项管道争取更多成员; 向“使美国成为华文诗' 第四个诗坛'(诗人瑈弦曾将美国华文文坛称为“中国文学第四个文 坛”)”的目标迈进……  其实,就美国当前的情况而言 ,上述并非空谈。远从四0年代末、五0年代初就已经有一批华人精 英从还没有分裂的祖国大陆移民至美国,这批人既没有受到当时大陆 诗坛“政治挂帅”的污染,也没有受到同一时期台湾诗坛“横的移植” 的影响。然而文化的血缘又使他们能上承五四精神,肯定传统,接受 西方的艺术技巧。所以一种不同于大陆、台湾的新诗再发展的契机从 那时就开始萌芽了。到了六0年代和七0年代,台湾的留学热潮又带 来了一批华人精英;七0年代和八0年代,美国大举收容东南亚难民, 这些难民中的近半数都是华人,他们的华文教育水平容或参差不齐, 但也有不少原来就是兴学的、办报的、搞创作的;八0年代和九0年 代,中国大陆又有大批移民和留学生来到美国。虽然,这些添加的变 数,使美国的华文诗坛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与五0年代相较已截然不 同,但“ 肯定传统,接受西方”的基本精神却是不变的。早期的美国华文诗人, 他们面对的都是一个欠缺当地读者的大问题,作品不是经英译发表在 英文刊物,就必须远涉重洋回到原居地发表。不过,由于美国是一个 移民国家,政治稳定,经济仍相当富裕,将陆续不断的吸引其他政治 不稳定国家的移民。因此,华文诗作者、读者的增加也是可以预见的。 现时 ,《新大陆》诗刊提供了一个印刷、网路并重的场地,又拥有出版各 类书籍的能力,只要她能坚持下去,加上美国网路上其他华文刊物的 参与,“第四个诗坛”似乎将是不远的、无可置疑的事实了。 2000年4月16日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