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大 陆 诗 双 月 刊 2000年8月第59期 文化能够这样交流吗? ──与佑子先生商榷   晓明  我是一名诗爱好者,今年五月的一个周末,在朋友家中见到几本华 文诗刊《新大陆》。出于广泛的兴趣,我翻阅了其中一些内容。一篇 署名“佑子”题为〈中国有人?中国无人!〉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 从表面看,这篇文章是作者以同行(里尔克诗翻译者)的身份对大陆 出版的《里尔克诗选》进行评论,似乎属于中国两岸文化的一种交流, 应当说是颇有意义的。但是,作者在文章中语言之刻薄、偏见之深厚 、文风之粗劣又不像是在进行文化交流,文中使用了“臭文章” 、“馊食”、“劣笔”、“狗屁 ”等等绝不像出自文化人之口的用语,进而把谩骂、讽剌的锋芒指向 与评论主题无关的人士,如鲁迅、大陆的青年诗人、大陆的一般翻译 家,以至发出“中国无人”的叫嚷,实在令人感到失望 、惊诧,甚至对作者的动机或精神状态产生怀疑。  海峡两岸因历史原因分开已有半个世纪,到了二十一世纪,同为华 夏子孙的人们可以而且应当消除隔阂,互相尊重地进行沟通 ,事实上两岸文化文学界也早已有了这类令人鼓舞的沟通,不知这位 作者佑子先生何以还摆脱不了以往陈腐的敌对态度,非要以讨伐和谩 骂的方式来对待大陆的同行不可。我不熟悉佑子先生,但从他的文章 猜到,他该是六十开外的人了。作为后学,我应对佑子先生尊一声 “前辈”,但不知这位前辈是如何对我们这些年青人进行言传身教的!  佑前辈说“中国无人”,不知这是什么意思,如果仅仅是指德语文 学知识的传播,据我粗知,中国大陆有不少对德语文学造诣精湛的研 究者,例如已去世的冯至、钱锺书、徐梵澄等先生都是蜚声海内外的 大学者,现在健在的还有田德望、钱春绮等教授、学者,难道这些专 家在佑前辈眼中都不存在吗?后学还想请教一下佑前辈:您老人家算 不算是中国人呢?如果算是,“中国无人 ”的说法是不是也否定了您自己 ?如果您不是一位中国人,而是一位非中国人,那您对中国的人物与 事情(例如大陆近二十多年对于世界文学的介绍、翻译和研究)又知 道多少呢?难道您“听说”来的事情就都是真的?难道您就是靠“听 说”治学么?  佑前辈还说里尔克“与无产阶级没什么关连”,因而对中国大陆的 出版社组织翻译,向民众介绍里尔克嗤之以鼻。其实我不必细说很多 “与无产阶级没什么关连”的世界名著早已在大陆翻译出版,只想请 教佑前辈,里尔克既然是世界名诗人,为什么作为世界一部份的大陆 读者就不能去了解里尔克呢?这位名诗人在什么时候自己声明过他是 属于“这个世界”,不是属于“那个世界 ”,只有一些人能读他的书而另一些人则不可以呢?在世界走向全球 化的今天,真正的封闭是不存在的,东西文化的进一步交融本来就是 一种自然趋势。中国人读里尔克、译里尔克、出版里尔克本来也是不 可避免的,如果佑前辈对此感到诧异和不满,是不是说明他自己很 “封闭”,而且以自己的“封闭”为荣呢?  从佑前辈这篇文章的开头来看 ,好像是他对里尔克一句诗的译法(“时间弯身……”),曾被大陆 一位里尔克诗译者表示过不同意见,而他对这个不同意见产生了反感 和愤怒,才终于写出了这篇谩骂式的批评。我不懂德语 ,但听一些精通德语的教授谈,“时间弯身……”这个译法确实是对 于德语原作的误译,或者可以说,也算是佑前辈所嘲笑的“ 死译硬译”的一个例子。究竟是不是这样,我想台湾、美国也有不少 德语文学专家,他们肯定会对这个学术问题的是与非作出正确和公允 的判断。如果这些专家也认为“时间弯身……”是误译 ,佑前辈是不是还会恼羞成怒,谩骂其他一些为他纠正错误的什么人 呢?但是,从文章中可以读出,佑前辈原来对海峡彼岸的人们就有一 种难以言喻的偏见,我不想妄断前辈与彼岸有过什么历史恩怨,但以 为如果将个人恩怨 、个人偏见引入文化交流,恐怕文化也就不再是文化了。进行文化探 讨,只有以诚相待才会收到真正的良好的效果;即使在学术问题上存 在不同的看法,那也是自然的正常的现象。通过讨论得到共识固然很 好,意见不能一致 ,各自保留看法也没什么大不了 。如果佑前辈真诚致力于华语翻译与诗创作的改进和提高,不论对大 陆哪一位学者的作品提出善意的批评意见,我相信前辈的意见都会受 到欢迎的。据我所知,大陆德语界一直是很乐于与台湾德语界交流的。 但对不同意见者破口大骂,完全丧失一个学者的风度,那就很难谈什 么文化交流了。也许佑前辈看到这里,仍然坚持原来的“横蛮”态度, 甚至训斥我:“我才不屑于跟你交谈什么文化呢!”那当然我也就无 话可说了。 200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