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国名胜的观光谈外文诗的翻译   ◎刘锺毅  在1995年5月下旬的欧游中,我们有一段德国莱茵河上游。我们的 游艇航行到一个河心岛旁。它位于急流转弯拐角处的下游。岸边的岩 石上,有一个曲着身子蹲在河旁高岗上的裸体少女铜雕,看来是真人 大小的两倍。这时导游对我们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据当地传说,若 干年前,这个岛的上游不远处,由于湾急水湍,常常发生翻船事故。 有一次 ,一个小伙子船夫告别了新婚的妻子,航行到那一段,不幸翻船 ,葬身鱼腹。他的妻子,名叫劳瑞娜的漂亮女子得知后,悲痛欲绝, 后来来到这一段河流,投河自尽,追随新婚丈夫而去。从那以后,船 夫每每在航行到这里时 ,总是听到从那无人的拐角后的丛林中,飘来一阵阵哀婉凄凉的乐音, 如泣如诉。它是那样动人 ,听到的那些船夫不能不被打动 ,同时风浪大作,以致分散了对风浪的驾驭,使翻船事故更加频繁。 后来不知道哪位聪明人领悟到劳瑞娜的心情,在河岸的岩石上,雕刻 了她的铜像,蹲在河旁 ,日夜不停地企望着她的新婚郎君。据说从此再也没有发生过翻船事 故。听到这里,我赶忙用望远镜仔细地端详着劳瑞娜的铜雕像。只见 她俯身蹲在岸边,向着河水,悲戚戚地 瞧着河底,好像还有两滴泪 水,浮在面颊上。  这个故事也感动了音乐家,包括李斯特,成为灵感的源泉,为此产 生了各种不同版本和风格的乐曲。这正是德国版的孟姜女哭长城。令 人久久不能平息。在船上我不禁成诗一首。(略)  回到家中以后,和一位德国医生同事谈起我的德国之行,提到劳瑞 娜的故事,认识到它在德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这位医生还以德 国著名诗人海涅1823年(清道光三年)所写的一首题名为〈劳瑞娜〉 的诗见示。我以前曾学过德文,但好久不用,忘记不少。在这位德国 朋友的帮助下,我能理解诗的意义。现在转录于下: Ich weiss nicht, was soll es bedeuten. Dass ich so traurig bin. Ein Marchen aus altem Zeiten, Das Kommt mir nicht aus dem Sinn. Die Luft ist kulund es dunkelt, Und ruhig fliesst der Rhein; Der Gipfel des Bergees Funkeit Im Abendsonnenschein. Die Schonste Jungfrau sitzel Dort oben wunderbar. Ihr goldnes Geschmeide Blitzet, Sie kammt ihr goldness Haar. Sie kammt es mit goldenen Kamme Und singt ein Liet dadei; Das hat eine wundersame, Gewaltige Melodei. Den Schiffer im kleinen Schiffe Ergreift es mit wildem Weh, Er schaut nicht die Felsenriffle, Er schaut nur hinaufin die Hoh.  旅游归来不久,1995年11月5日,我在北美华人作家协会洛杉矶分 会举办的以“男性作家的魅力”为题的讨论会中,对这首诗及其背景 加以引用。我的发言后来发表在1996年4月号的洛杉矶《洛城作家》 上。中文译文如下 :  不知道是什么缘故,我感到无限的忧伤;  一个古老的传说,老是梗在我的心坎上。  傍晚的空气清新凉爽,莱茵河的江水微波荡漾;  落日的余辉霞光斜射,照得江边山头一片亮光。  河边坐着一位妙龄女郎,散发出青春的光芒;  不像金器手饰,她那一头金发也散发着金光。  她一边梳头一边歌唱,诉说着少女的梦想;  歌声婉转动人,在河床两岸引起不断的回响。  歌声飘到江心的船上,船夫小伙子听得如痴如狂;  他忘记了江中的急流暗礁,只顾朝歌的方向张望。  最后一浪打了过来,吞没了心不在焉的船郎;  都只怪劳瑞娜的歌,翻船事故一场又一场。  由于亲历劳瑞娜的故乡,认识了德国这位传说中的女郎。几年来, 竟然在不同的场合,一再在诗的世界和她邂逅。一次,我读到了十九 世纪美国文豪马克吐温的英译(Mark Twain's Notebook) ,也看到了中国大陆德国文学权威和最多产的德文翻译家冯至翻译的 〈罗累莱〉(中国妇女出版社:世界名诗鉴赏金库,1991) 。我也看到了台湾出版的施颖洲所译的〈罗丽莉〉(皇冠杂志社 :世界名诗选译,1986)。现在把它们分别转录于下:   一、马克吐温的英译: I cannot divine what it meaneth This haunting nameless pain: A tale of the bygone ages Weeps brooding through my brain. The faint air cools in the gloaming, And peaceful flows the Rhine, The thirsty summits are drinking The sunset's flooding wine. The loviest maiden is sitting High-thrones in yon blue air, Her golden newels are shining She combs with a comb that is golden, And sings a weerd refrain; that sleeps in a deadly enchantment The listener's ravished brain. The doomed in his drifting shallop Is tranced with the sad sweet tone, He sees not the yawning breakers, He sees but the maid alone. The pittiless billows engul him! So perish sailor and bark, And this, with her baleful singing, Is the Loreley's gruesome work.   二、施颖洲的中译:  我不知道我怎么的,心里这样的苦闷:  年代久远的一个传说,不断地萦我梦魂。  天气寒冷,夜幕渐张,莱茵河静静流动;  一座山峰烁烁闪光,在那夕阳余辉中。  一个少女,美丽无比,神秘地坐在峰顶;  她将她的金发梳理,她首饰金光闪明。  挥舞金梳掠整发丝,她一面放声高歌,  歌声带着一种魔力,甜绵绵荡人心波。  小船上舟人听到了,一心便充满狂想;  他看不见前面危礁,他尽管凝望着上方。  我明白,波浪终于吞没那艘小船和舟人;  罗丽莉造成这一切,用她迷人的歌音。   三、冯至的中译:  不知是甚么缘故,我是这样的悲哀;  一个古代的童话,我总是不能忘怀。  天色晚,空气清冷,莱茵河静静地流:  落日的光辉照耀着山头。  那最美丽的少女,坐在上边,神采焕发,  金黄的首饰闪烁,她梳理金黄的头发。  她用金黄的梳子梳,还唱着一只歌;  这歌曲的声调,有迷人的魔力。  小船里的船夫,感到狂想的痛苦;  他不看水里的暗礁,却只是仰望高处。  我知道,最后波浪,吞没了船夫和小船;  罗累莱用她的歌唱,造下了这场灾难。  在文学形式中,相对于小说,戏剧和散文等形式而言,诗(包括诗 歌和诗词),对文字的使用具有最高的要求和发挥。可以说,其中所 使用和安排的字,必需是“字字珠玑”、“字字掷地作金石声”、 “一字千金”才能成为好诗。翻开历代精选的唐诗和宋词,它们对字 的使用,可以说都达到了这种境界,才能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绝句。 因此,要写诗,就必需掌握极高的文字技巧,使诗中所使用的字既能 充份传达作者想要传达的复杂感情和信息,又要能符合诗对音韵和节 奏的要求。  我历来对诗颇有兴趣。既喜欢读,也喜欢写,虽然写得不好。我对 外文中的诗,如果对那种外文的掌握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也是有兴趣 的。在这种思想背景上,我对同一首诗,在不同的文字中,怎样互相 翻译,也颇为注意。上面引述的这首德国海涅的名诗,有英文文字大 师马克吐温的英译,以及三种不同的中文译作。把这些诗的写作和翻 译作一比较,可以使我们对怎样进行外文诗的翻译,有一个比较全面 的概念。  诗的翻译,要传达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概念,更要表达原作者的 感情和体现在其中的音乐性。能够作到后一点的那个“更要”,译作 才能成为忠实于原诗的“诗”。否则成为对原诗的中文讲解,读起来 可能索然寡味,那就是“诗”译的失败。  诗的音乐性首先体现在音韵上 。我们从海涅的原作和马克吐温的英译诗文末行诸多字的发音对比, 可以清楚看出,其音韵的运用充满音乐性。我们在中译时,也应当尽 量发挥这个特点。可以说,这三首中译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做到了这一 点。音乐性的概念中,还应该包括节奏感和和流畅性。我们对德文和 英文的理解和掌握,使我们很难对诗中的这两个要素作出评断,但对 中文译作能否做到这一点,读者是可以有评断的。本人不才,但对于 音韵的运用,尽量打破外文原诗所固有的文字隔阂,在自己的文字中, 寻求对音韵,节奏感和流畅性的最大发挥。这并不仅仅是对文字的掌 握和运用的问题。我认为,它也与自己在亲临其境时对诗文中所描述 的故事所受到的感染和感动有关,因为诗韵和诗意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这样做时,能否做到对原诗中诗意的表达,保持基本的忠实性呢?愿 以此向专家和读者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