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大 陆 诗 双 月 刊 1999年8月第53期 刘耀中 苍白的月亮女神之崇拜 ──记罗伯特.格雷夫斯  英国伟大的现代诗人罗伯特.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1895-19 86),以写爱情诗见长,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出身于英国伦敦的贵族 家庭。家学渊源,受过严格的古典教育,为他的创作技巧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他的成名佳作读来朗朗上口,重视节奏,富于韵律,美妙动 听,意味无穷。  格雷夫斯的父亲是爱尔兰裔诗人,曾写过流行歌曲,风行一时,脍 灸人口。  罗伯特.格雷夫斯是早慧的天才诗人,他早在十五岁就开始写诗了, 一九一六年二十一岁时曾出版了一些作品,事后觉得不满意,终被扬 弃。  他在年青时,曾获得一笔奖学金,准备以此攻读牛津学位。不料事 与愿违,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向德国宣战的时候,只得放 弃升学的志愿,前去保家卫国,参加英国皇家韦尔契人的燧石枪团, 后来升任军官,被派到法国的战场。那时正是他的诗出版的时刻。在 激战中,他受了严重的枪伤,全身七个伤口。当时《伦敦时报》公布 了一批在战火中牺牲的名单,其中赫然出现了罗伯特.格雷夫斯的名 字。实际上是他被抢救后,终于战胜了死神,竟然起死回生。当他读 到自己阵亡的消息时,自然不胜欷□。  一九一八年二十三岁时,仍困于枪伤后遗症和神经质的折磨之中的 罗伯特,和一个十八岁的女子结婚了。年青的妻子拒绝冠上夫姓,显 然是一个女权主义者。格雷夫斯常为不能在牛津就读而烦恼,幸好早 有诗作问世,已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又因为他是为保卫祖国负伤的光 荣战士,牛津终于破格接受了他的申请,以他新出版的著作《诗情的 非理性研究》为毕业论文,于一九二五年授以文学士学位。  毕业后格雷夫斯偕同妻子和四个子女,移居英国统治下的埃及,定 居于开罗。有一年的时间在开罗担任英语教授。与他们同行的,是美 国女诗人罗拉.赖汀(Laura Riding)。这一段迁徙,成为格雷夫斯一 生人的转捩点。  一年后回到伦敦,就与妻子闹婚变而仳离了,和罗拉.赖汀到西班 牙东面的马约卡岛同居。那是一个空气新鲜,没有工业染的地区,挨 近地中海,林木扶疏,远山险峻,天上白云皓皓,正是诗人写作的最 佳环境。在这个幽美的岛上,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丰富的时期,共有一 百四十多部小说与神话故事,翻译、评论等。诗作虽然不多,但很精 致。  格雷夫斯是一个有代表性的英国乔治统治时代的青年诗人。他和同 辈青年一样,对英国当代文化不满,对基督教、伦理道德和工业社会, 当时的政治气候,都有异议。于一九二九年出版了他的自传性著作 《和那些东西告别》,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一跃而成为畅销书。  格雷夫斯的情人罗拉.赖汀生于一九0一年,家族是从德国跑出来 的犹太裔,定居于美国纽约,是小说家和诗人。在美国文学史上,她 属于“南方的逃亡派”。一九二七年,当她和格雷夫斯在马约卡岛同 居那段时间,组成了《世新出版社》,出版了杂志《后语》(1935-1 938),专门传播“现代主义”。她是一个主张“妇女解放”的女性, 个性坚强,对格雷夫斯很有影响。着有《特洛伊战后》、《现代诗之 研究》等,抨击社会的虚伪和妇女被压迫的现象。当时,格雷夫斯远 离了天主教的信仰,正在追寻宗教的安慰,同时受到赖汀的鼓励,写 了《白色女神》的大部份草稿。一九三九年,他们两人抵达纽约后分 手,格雷夫斯又和另一个年青女子结了婚,婚后生了四个子女,连同 前妻所生,一共有了八个子女。  因为和赖汀的合作,格雷夫斯的诗,影响了美国南方逃亡派诗人兰 塞姆(John Crowe Ransome)和朗森的学生艾伦.泰德(Allen Tate)。 虽然格雷夫斯的诗作量不多,但质却优,因而在美国留下了不朽的名 誉。  在赖汀的影响下,格雷夫斯出版了两部著名的小说:《我──克劳 第阿斯》和《克劳第阿斯──神》,这两部书轰动了英美,并在七十 年代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收入很可观。  《我──克劳第阿斯》是叙述公元四十一至五十四年罗马皇帝克劳 第阿斯一世的故事。在克劳第阿斯登王位之前,暴君喀利古拉当政, 以克劳第阿斯身体孱弱为藉口,将他藏匿在深宫里,不许他和臣民见 面。他觉得克劳第阿斯对他不会形成威胁,不过是一个无作为的庸碌 王子而已。公元四十一年,喀利古拉遇剌身亡,军政大臣,执政官和 皇帝的御卫队,把克劳第阿斯拥上王位。因为在他们眼里,克劳第阿 斯软弱无能,即位后仍可以任由他们摆布,不足为患。但他们没有想 到一向默默无闻的克劳第阿斯登基后,却成为一位英明的皇帝。为了 扩张国土,出兵征服不列颠。他很宠爱他的第二任妻子,听信她的谗 言,改变原立太子继位的旨意,而由她的亲生子继承,最后克劳第阿 斯的第二任妻子将原太子毒害至死。  《我──克劳第阿斯》中的我(I)和罗马数字的I是同一写法,所以 格雷夫斯把这个字以“我”代替,表示克劳第阿斯既是“我”,又是 “第一”,语意双关。这部小说和《克劳第阿斯──神》,都是用第 一人称写就,使用心理学的观点,原被别人当成弱者的人,实质上是 个强者。  格雷夫斯和两个“女权主义者”,要求“妇女解放”的女强人同居 过,受了她们影响,加上他自己对维多利亚女皇时代的怀旧,承认 “女人至上”。为了满足这种心理状态,他花费大量时间搜集资料, 分析研究后,写出《白色女神》,于一九四七年出版。其中有些概念, 与荣格的心理学派有不谋而合之处,同时和E.诺伊曼写的《伟大的 母亲》也有大同小异的地方。  格雷夫斯说“白色女神”、“伟大的母亲”或是“月神”都是原始 时代的女神,即丰收女神,这都是诗歌的源泉。诗歌出自对这些女神 的崇拜和奠祭仪式。在五十年前,人们由于相信科学文明,而否定了 这种迷信。格雷夫斯的《白色女神》引起许多诗人的不满,认为他贬 低了诗人的创作。因为格雷夫斯曾说:同性恋者不尊重女神,违反了 天经地义──合乎生理和伦理的性交方式,因此他们得不到女神的赞 许及鼓舞,从而不可能写出优秀的作品来。由于这个“论点”无法用 科学予以证明,人们认为格雷夫斯在倒退,把崇拜女神的迷信,硬塞 给现代社会,显得格格不入。  格雷夫斯说“白色的月亮女神”象徵着母亲、妻子和吊唁者,种种 崇拜的仪式而产生诗作。他写过一首名为〈在冬至时,写给约翰的诗〉 的诗,取材自他的生活,约翰是他和第二任妻子生的儿子。而那首 〈白色女神〉则是一首爱情诗,缠绵绯恻又合辙押韵,读来颇为悦耳: Take your delight in momentariness / walk between dark and dark - a shining space.  这两句诗反映出格雷夫斯曾受邪教和诺斯替拜光教的影响。  格雷夫斯的早期作品,均反映出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但他不同意人 类的所有行为,包括有意识、无意识均受性欲主宰的“泛性论”。可 惜,他未曾对荣格的学说做深入的研究,所以他创造出的“带有诗意 的心理学”是主观的。在他的学士论文中,他说要抹去人格“下”方 面的矛盾,如同医生,诗人一样地医治自己的精神矛盾,来沟通诗人 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运用象徵、节奏、韵律和梦等等来发表意见。他 要控制他的原始民族精神力量,也看到了荣格所说的在潜意识中的 “能”(Energy)如:向上看,否则,你的视线,就会落在黑色的海洋 里,/向上看,否则,你会迷途,跌进蜘蛛设下的陷阱中。  他很重视“敬畏”这个词,认为现代人和科技的发展,冒犯了“神 圣”。文明的没落,使人变成自动的机器,被“火和锻冶的神”所支 配。他反对叶之在诗内使用“神语”(但他自己也如是做),这样才 能使外界环境与内心的反应得到协调。  美国诗人伦德尔.嘉雷尔(Randall Jarrell)曾评论过格雷夫斯的 作品,是将个人的潜意识投射到诗里。格雷夫斯不同意这个说法,他 说他并不赞成用心理学精神分析的方法来写作,而他只是对宗教的挚 爱而献身,也不以祭奠的仪式来表示崇拜。从种种迹象上看,他不是 一个乐观者。  格雷夫斯的作品不是温暖的,他认为世界是“白色女神”的海岛。 这个说法影响了奥登,奥登认为是神秘的岛,爱神指点下的创作。西 方诗人往往用人道、爱情等作旗帜,这可以说是自恋主义和科学主义 的影响所致。  无论中西诗人均喜用月亮做文章,苏东坡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格雷夫斯说“新月就是白色女神,月亮渐满,她正在长 大成为少女。”圆月是红色的爱神,和太阳相对立。苍白的月亮是老 妪,黑暗的巫婆。月亮在黑暗中移动后,又产生新月。格雷夫斯发现 人类的文明史上,都对权力不满,差不多所有的西方神话都反映了这 个现象──太阳神压迫月亮女神。《白色女神》全书共五百页,既有 学术价值,又有说服力。现代的文明,注重工业武器、权力和男性, 忽略了至高无上的女性。所以格雷夫斯得到不少被压迫、求解放的妇 女的同情、赞扬和支持,认为他是最伟大的现代诗人之一。持相反意 见的人则认为格雷夫斯是自圆其说,肯定自己的生活和个人主义。其 实格雷夫斯只是传统的反对现代主义的反浪漫作风,认为不尊重“白 色女神”的诗人,是反对生存和爱情,最终只会带来死亡。所以现代 主义是死前之舞。  济慈在〈一个无情的美女〉中说到黑漆的女神,狡黠而难于捉摸。 白天煮饭做菜的母亲,晚上变成一个迷惑人的狐狸精或会施巫术的丑 陋老太婆。她会利用大铁锅煮出很多想像力。格雷夫斯指出北欧有一 个女神名叫Cerridwen和Cauldron(大锅)同一意义。  在五0、六0年代的诗人,曾积极地反对新浪漫主义。但是,如果 没有格雷夫斯的影响,当代诗人勒金(Philip Larkin)和汤姆.根(T hom Gunn)等人的著作,可能就不会如此丰富了。近年美国的评论家 H.布洛姆(Harold Bloom)说,格雷夫斯对济慈的〈一个无情的美女〉 是崇拜“白女神”的圣歌,是误读或误解,布洛姆自称他是犹太诺斯 替教徒,他不能摆脱自己的“耶和华情结”,任何诗人都被他指为误 读或误解,所以他的评论也就颇足商榷了。  格雷夫斯除上述的作品外,还给他的朋友T.E.劳伦斯写过捧场的传 记,这本书也得到了好评。他还写过一部宗教小说《主耶稣》,书上 说耶稣并没有被钉在十字架上而致死。他原是一个皇族的王子,被犹 大篡夺了王位。这个故事是反基督教传统的说法,一九四六年完成, 影响了卡山扎基。后来,他写了小说《基督最后的诱惑》,一九八八 年拍成电影,公演时,更触怒了基督徒。  格雷夫斯是一位独特的作家,奥登去世后,他继任奥登在牛津的教 授职位。一九六八年获得皇后诗歌金牌奖。他于一九八六年去世,享 年九十一岁。  近年来,人类被工业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所困扰,而产生怀 旧并欣赏大自然的感情。许多文艺理论如:解构主义、新马克思观点 等,都没有办法推翻心理学的原始模型的论点。克雷夫斯两本巨著 《我──克劳第阿斯》和《克劳第阿斯──神》没有指出在潜意识内 希腊神话的象徵作用,对俄尔甫斯入地狱的意义也未加以解析。但他 用个人的经验和古典诗歌的技巧,融溶在古希腊的神话之中,自成一 派,是其成为伟大诗人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