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大 陆 诗 双 月 刊 1997年6月第40期 梦中虎──乔治·鲍赫斯 阿根廷诗人、小说家、作家的世界及其艺术评价 刘耀中  当西方文学正在逐渐陷入一种走投无路的自恋状况时,拉丁美洲哥 伦比亚的一位青年作家──加西亚·马盖斯(Garcia Marquez)突然于 一九八二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马盖斯的名字并不陌生,他1967年 的小说《百年孤寂》(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已经风靡全球 达十二年之久,这当然是足以引起北美和西欧的文豪们羡慕与嫉妒的 了。马氏以运用喜剧、讽剌、神话与幻想等手法著称,《百年孤寂》 是描述马孔多及其奠基人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实际上这是一部哥伦 比亚历史,并以最高水平介绍了有关人类体验的神话与传说。马盖斯 和他的文坛伙伴们:阿根廷小说家科塔沙(Cortazar,科氏有短篇 小说集《兽笼》、《游戏的结局》、《秘密武器》及《□石戏》等)、 智利诗人尼路特(Nerude,尼氏曾获加强国际和平列宁奖金、1971年诺 贝尔奖,他的《诗歌总集》是美洲大陆最伟大的诗史之一)、夫安提斯 (Fuentes)、巴西最著名小说家亚马度(Amado)、墨西哥的屋大维·柏 斯(Octavio Paz)、危地马拉曾获列宁及诺贝尔奖诗人阿斯度利亚斯 (Asturias)和鲍赫斯(Borges),在漆黑的夜晚,越过重重障碍,终于 从所谓的优等民族北美洲和欧洲的雅利安人(Aryans)手中夺走了世界文 坛的未来。他们的作品混合拉丁美洲土人的神秘主义和进行社会抗议 的巨大冲击,概括了美洲人民在社会和道德的追求。  马盖斯把人类视为一群旁徨的野兽,为寻觅到某种神秘的猎物,像 虐待狂和受虐狂般在疯狂地挣扎着。马盖斯的作品很难译,但他的世 界观和写作手法却与其它拉美作家很相近,那就是通称的“魔幻写实 主义”(Magical Realism)。这些作家在写作时, 像预言家们一样,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抛弃了传统的束缚,毫不拘束 地在作品中体现着他们对人生和艺术的态度及他们的民族风格和写作 技巧。我们可以说,拉美作家们所掀起的这个“魔幻写实主义”浪潮 绝不是一种盲目的追求,或一个普通的运动,它代表着一场革命── 一场可以震撼人们心灵的文艺大革命。  “魔幻写实主义”的作品包含着荒诞、幻想和神秘,然而,它又不 是不可探测的。在“魔幻写实主义”的背后,蕴育着几千年的文化和 历史。南美的古老宗教及来自欧洲的天主教和科学交织在一起,形成 了一线意识与无意识的黄昏。这黄昏中即有幻想与神秘,又包含着理 智与科学。无论人类文明有多么发达,神秘总是长存的,更何况是在 颓废和落后的拉丁美洲。马盖斯就像炼了一辈子金丹的巫师,一生都 在探讨着那难以捉摸的“神秘”,他的生命似乎已经超脱了凡人俗世 所熟悉的一切标准。  魔幻写实主义的另一位创始人是乔治·鲍赫斯。鲍赫斯曾多次被提 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却从未如愿以偿。然而,鲍赫斯对当代 世界文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却是不可低估的。为此,笔者想在此篇文 章中对鲍氏的一生及其作品做一介绍。   诗人、小说家和评论家  鲍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 -1986)出生在阿根廷首都──布 宜诺斯艾利斯。他的父亲是个律师,闲时也教授些心理学,因收入不 多,全家居于穷人区。鲍氏的祖先参加过阿根廷独立运动,他们是个 创国有功而又极重传统的家庭。鲍氏的家族具有英法和西班牙犹太人 血统。当时的犹太人在各地时常遭受迫害,反而使他们更增强了自己 的民族意识,顽强地在歧视与迫害中挣扎着、奋斗着。这种不屈不挠 的精神对鲍赫斯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  鲍赫斯在家里被称作“乔治”(西班牙语为荷赫)。他少年就聪颖 好学,七岁时已能阅读《唐吉诃德》和古神话。鲍氏从小的理想就是 要当个文学家,并时常得到他父亲的赞赏和鼓励。  当鲍氏十五岁时,他父亲因患眼疾而退休,全家移居日内瓦,这使 他有机会接触到十九世纪末的颓废文学和英国保守派文学。他在那里 阅读了大量尼采(Nietz-sche)、叔本华(Schpenhauer)、十 八世纪英国诗人彻斯特顿(Chest-erton,他是英国哥特文艺复兴运 动的主要诗人,十二岁作田园诗《埃利努尔和朱佳》,后服砒霜自尽, 年仅十八岁。)和喀莱尔(Carlyle,他是苏格兰作家,《论 英雄》和《法国革命》等名书的作者)等人的作品,可是,他的 思想却一直倾向于德国哲学和表现主义。  鲍氏于1921年回到布宜诺艾利斯。在尼加拉瓜现代派诗人达里奥( Dario,十九世纪末美洲现代主义文学运动领袖)的影响下,鲍 氏创办了前卫诗社和三部杂志,其中两部分别名为《三棱镜》和《船 首》。二十年代末期,拉美文人逐渐认为前锋文学过于颓废,开始转 向古典文学,这正适合鲍氏的保守心理和口味。在这期间,他以阿根 廷历史为素材,写出很多热情洋溢的散文和诗篇。  鲍氏的父亲于1938年过世,他自己也因一次头部受伤,身体状况转 坏,后来眼睛又开始逐渐失明。可是,鲍氏从未放松过创作。他在国 立图书馆找到一份工作,并利用时间阅读了大量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小 说,翻译了吴尔芙的书、卡夫卡(卡氏乃奥地利小说家,幻想小说的 创造者,最有影响的现代德语散文大师。他的作品象徵着二十世纪的 忧虑和渗透于西方社会的异化)的《变形记》,还出版了著名的《鲍 赫斯故事集》。  1946年,皮隆得势,在阿根廷实行独裁统治。因鲍氏积极参加左派 人士反对当权派的活动,被皮隆降为卫生检查员(一个侮辱文人的职 位),鲍氏全家也被抓捕入狱。在失望、迷惘和愤怒中,鲍氏开始研 究形而上学。他写了一部题为《第一》的书,明显地表达了他对形而 上学的推崇。皮隆倒台后,鲍氏被提升为文学教授,并担任国立图书 馆馆长。  在1957年到1961年期间,鲍赫斯写了很多神话和幻想作品,多是描 写魔鬼、禽兽的,他的名声也开始大噪起来,并获得欧洲文学奖。鲍 氏虽然曾到美国、欧洲进行过游览讲学,但是他当时在世界文坛上还 只被看作是一位文学工匠和写永恒性短篇小说的作家。直到1979年, 鲍赫斯获得塞凡蒂斯西班牙最高文学奖,欧美才开始重视他的思想和 作品。以后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皆有鲍赫斯的提名,但却从未拿到手, 多年如此,人们已渐忘却了鲍赫斯这个名字。鲍氏于1986年逝世。     政治背景  要懂得拉丁美洲文学,就必须先了解它的政治、历史和文化。拉丁 美洲一向以西班牙文化为主体,其知识份子一直推崇中世纪的经院哲 学,欧洲的启蒙运动对它的影甚少。美国独立战争后,拉美各国也开 始纷纷摆脱欧洲帝国主义的统治,但却又遭到美国资本主义在经济上 的侵略,沦为欧美的实质半殖民地。  拉丁美洲是由很多政治和历史背景不尽相同的国家组成。例如,墨 西哥具有很强烈的Aztec印 第安人传统,西班牙和法国对它的影响也极重;巴西的影响主要来自 葡萄牙人,同时也拥有甚多的非洲和南美印第安人传统;阿根廷受西 班牙的影响最深。但近百年来,大量意大利和德国人移居阿根廷,随 之带去了法西斯主义的火种。德国为了在拉丁美洲与英美争夺势力范 围,培训了很多阿根廷军官,这些人的政治倾向基本都是非常亲德的, 而鲍氏却不怕触犯当时的军政界人物,勇敢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支 持了联军的胜利,这可能是因为他具有英法血统之故。同时,鲍氏又 十分钦佩德国的悲观哲学,并专门写书,推崇德国历史哲学家史宾格 勒的尚武精神。  鉴于南美洲的特殊历史背景,我们很难对鲍氏的政治态度给予准确 评价。鲍氏反对皮隆的法西斯主义,为推翻皮隆的独裁统治进行过积 极的宣传和评论,因而受到左派人士的支持;但当皮隆罚他降职后, 他又变得非常孤立,从此很少涉及政事,因而得到右派人士的青睐。 在当时那种复杂的政治条件下,鲍氏能够巧妙地为自己获得这样一席 特殊地位,正是他极端个人主义的体现。  鲍氏的政治态度使人想起一段曾轰动一时的历史。在土耳其伊斯坦 堡,回教徒逼迫一位犹太领袖沙巴蒂·萨维(Sabbatai Zevi) 改教。为了避免触犯苏丹,萨维竟然宣布同意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 之后,他还自圆其说:“猎人不用辩护自己的存在(A hunter does not have to justify his existen-ce)”。我想,也许正因为鲍氏 模糊的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场,他始终不能获得诺贝尔奖。公认为瑞典 最伟大的作家──斯特林堡(戏剧家,写有一系列长、短篇小说和剧 本,开创了现代瑞典文学,并对欧美戏剧艺术有永恒深刻的影响)不 也正是为此而永远无法得到这项至高荣誉吗?这真是历史的重演!   鲍赫斯的思想探讨  鲍赫斯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以大循环的时间为主题,巧妙地运用了 特殊的比喻手法,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奇异的、完全主观的和超自然的 世界。由于当时欧美文学正陷入知性主义的窠臼,鲍氏的作品很自然 地引起了世界文坛的注意,使欧美文人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  鲍氏早年曾接触过犹太教的神秘学和汉密脱教条(Hermetic Tea-chings),两者皆是欧洲思想暗潮 ,特别是汉密脱的主要教义──上下相同(What above so below) ──更是深入鲍氏脑中。鲍氏后来也读过佛学,他的“空空如也”、 “主观等于客观”及“以人为中心而无边界”等哲学思想都体现了佛 学对他的深刻影响,从而使他的思想和创作大大超越了欧美文学潮流 的轴心。  鲍氏在早年也受过诺斯替教的影响。在1931年的一篇文章中(当时 未获发表),鲍氏谈及诺斯替的教师──巴斯列特和华伦廷(巴斯列 特是活动于公元二世纪的叙利亚人,诺斯替教亚历山大派的创始人。 据传巴氏提出,至高而自有永有的神次第溢出各种灵力,此神无法以 语言确切形容。心、思、智及力的一切活动源出于神与被造世界之间 担任中介;华伦廷是活动于公元二世纪的宗教哲学领袖,诺斯替教罗 马派和意大利派的创始人。《真理福音》一书据说出自他的手笔,该 书将保罗的基督教神学与诺斯替教教理融为一体。)对耶稣的不满, 认为耶稣只知赦免自己的罪恶,其实,对世上的罪恶人人皆有责任。 鲍氏的结论是如果当时罗马帝国采用诺斯替教为国教的话,今天的世 界就会大不相同。  在〈环行的毁灭〉(Circular Ruin)一文中,鲍氏又谈及了劣 神(Demiurge)所创造的劣世,认 为当今人类所有的抱怨都是在表现对此劣世的不满。     鲍赫斯惯用的比喻手法  鲍氏常用的比喻象徵是“迷宫”(Labyrinth)。他在儿童时代就 着迷于这样一段希腊神话:海神赠送克里特岛国王一头白牛,皇后与 它相爱,并产下一人身牛头怪物(Minotaur)。国王下令把怪 物关入迷宫,每年送以数名童男童女作为它的食物。雅典王子提修斯 决心结束人类这种不必要的牺牲,扮作童男进入迷宫,杀死怪物,并 设法走出迷宫,打破了迷宫不可超越的神话。  鲍氏将这个神话带入他九年不愉快的图书馆工作中,彷佛他即是那 个人身牛头的怪物,又是那位勇敢斩怪的雅典王子。在西方,怪兽往 往象徵着无意识而被扼杀。根据现代心理学,这意味着人类要尽力保 卫自己的中心点,以意识取胜无意识。而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却与此截 然不同,中国民间故事中总是人驯服兽,而并非将兽斩死,从而达到 意识与无意识的调和。  鲍氏还以迷宫来比喻巴比伦的通天塔,象徵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菊剑 和心镜,及中国帝制的腐朽没落。帝王们整日沉醉于迷宫内的花天酒 地,对国事不尽职责,而导致外人侵略,国败民穷。  当然,迷宫也可能是反省和想像力的源泉,但是,如果不去积极地 变被动为主动,僵化和主观便会随之而来,从而导致创作思想的减少 和社会发展的停滞,正像一个文明或意识形态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会 因各种不利因素而旁徨搁浅一样。  鲍氏的作品也深受近代深心理学(Dept psychology)的影响。在 一首名诗〈梦中的老虎〉中,鲍氏写道,老虎在梦中往往是有形有状, 有生有气的,而当人们将老虎的“原始模型”(Archetypes)如实记录 下来时,却常常失真 。画家笔下的老虎总是软弱的,太大也太小,脱离了梦中虎的“原始 模型”。鲍氏在此隐喻中表达了他的强烈的主观主义色彩,且不论这 主观主义是来自他个人还是犹太人特有的怀疑特性,他的这一特性无 疑赢得了知识份子对他的钦佩。  我们可以说,在鲍赫斯的世界中,没有自然科学,没有宗教的创世 论,没有客观主义,也没有左派或右派理论的影响,而有的只是一个 极端的个人主义者──鲍赫斯! 一九八七年初稿于洛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