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大 陆 诗 双 月 刊 1997年2月第38期 王常新 苦闷的歌吟 化合的精品 ──读《本命年》  原名杨远芳的远方,着有诗集《双色帆》、《期待》和《四方城》 (与人合作),新近又有《本命年》问世。他赐我一册,嘱我写些感 想。我虽事冗,但不愿辜负这“远方”寄来的盛情,便写出这篇小文 来塞责。  远方在诗集的自序中说他:“鬓发斑白萧疏依旧,心情苍老落寞依 旧!”我读了《本命年》,确实感到他的心情很有些寂寞无奈,他的 诗歌,真有点像厨川百林所说的“苦闷的象徵”了。  在诗集的灵魂,诗集以之命名的〈本命年〉中,生于甲戌年的远方 吟道:“鸡鸣过了/轮到狗当值/冲着模糊又模糊的印象/狂吠三声 /不知是为自己壮胆/还是机警给大家看/我倒以为/吠声即使透着 些许无奈/却打破了陌生的荒凉/吠出了几分自主意愿”。我认为, 这就是《本命年》诗集的主旋律。  诗人于1984年赴美,远隔重洋,不能回到故乡为母亲扫墓,思念母 亲的愁绪,逼迫他写出沉痛的诗句,说清明雨“只是有一天/也落在 母亲的墓地/虽然绿了草/虽然湿了乍添的黄土/可那块久立久候的 碑石/依然一身的倦色/依然一脸的寂寥”这碑石是子女为母亲立的, 它的“倦色”,它的“寂寥”,不止折射出母亲(虽死犹生)和子女 的神态和心情么!接下去诗人直抒胸臆:“因此我放声大哭/原来那 柔情/是这等的凄美而沉重/原来那渴望/又是这等的绝然无奈”, 最后他悲吟道:“清明雨落着/迷迷蒙蒙飘飘洒洒/醉了春风/苦了 思念/绵绵到天涯”。诗人思念母亲的情愫真是绵绵无尽啊!  游子思乡也是远离故土的诗人常写的题材,远方在〈乡愁十四行〉 中,写挖空心思,搬用赋比兴种种手法,都不能充分表达他的乡愁。   只当大雁飞过   凄厉的北风   作深入的秋后扫荡   我才蓦然发觉   其实乡愁   就是那最后一片叶子   挂在命运的悬崖   欧·亨利为我画的 在这里,诗人告诉我们,他的乡愁,就像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 春藤叶》中那最后一片叶子。在小说中,贝尔曼舍己救人,为琼珊在 墙上画了一片救命的叶子,救活了琼珊,牺牲了自己。在诗中,远方 告诉我们,乡愁正是他视之为生命象徵的树叶,是鼓励他继续活下去 的精神力量。这几行诗句,曲折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一片深情。  再如〈读我〉,诗人写“读我/如读一块风乾了的榨菜”,而诗人 渴望着“让人读成一道佳肴”的“无奈”;〈十年〉写“只是让人逼 着/终归无趣/也很累”;〈网〉写竹篮子打不了水,“你却网到了 /徒然挣扎的自己”;〈汽笛〉写“以为门铃响/急匆匆打开后/才 知道/是声长长的鹧鸪/涨满早春的原野”……所有这些抒写忧郁的 篇章,都真实地反映了寄居异国的游子艰难挣扎的生活历程和情感历 程,都不是无病呻吟,而是生命的需要这些切身感受的抒发,“打破 了陌生的荒凉”。  当然远方不只是抒发寂寞之感,他也吐露进取之志。  “我想说 回去吧/却担心/帆的鄙视”“这里没有‘童话诗人’ /步履虽踉跄蹒跚/我仍然感激/路的警策惕励”(〈我想说〉)。 诗人不愿走回头路,虽然步履踉跄蹒跚,他还要艰难地前行,编织他 美好的理想。  “但我还是喜欢超车/只要一上路/只要一有机会/就不断去超越 /不断去扩展时空开阔视野”(〈超车〉)。诗人的目的,是要去 “感受突破瓶颈的那种轻松”,他不愿蹉跎岁月,他要奋斗,追求美 好的生活。即使愿望不能实现,那追求的过程也是美好的。〈几何图 形咏叹词〉的〈O〉中,诗人写道:   但对某些人   圆满是种寂寞或失落   他们的兴奋点   都聚焦在圆外在过程   只可惜这世上   还是凡夫俗子居多 这表明,诗人进一步认为,即使追求到幸福美满的生活,他还要不断 的追求,“他们的兴奋点/都聚焦在圆外在过程”,这是一种多么可 贵的人生哲学!  远方原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后移居美国十年,这种生活经历, 使他既饱览了传统文化的典籍,也阅览了西方文艺学术的群书。于是 在他的诗歌中,中西文化交融,经过化合作用,产生出许多精品。  前引的〈清明雨〉中,远方写道:“清明雨落了/落在唐诗宋词元 曲”。我读远方的诗,“落在唐诗宋词元曲”的就不少。  〈批杷〉一诗吟道:   本就登记在册/我熟知你的 来历/和典故/说的也是/要 允 许琵琶别抱/可这枇杷不是 那琵琶/况且没有酒/相思早 已成灰 “可这枇杷不是那琵琶”这一句式,使我们想到《红楼梦》中,“这 丫头不是那鸭头,头上梳着桂花油”,“要允许琵琶别抱”和“况且 没有酒”,使我们想到王翰的〈凉州词〉那开头两句:“葡萄美酒夜 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首诗,使我们感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而用典,又痕迹不露,且反其意而用之(原诗表达豪迈之情,此诗抒 写相思之苦),使诗的意味更浓厚,更耐咀嚼回味。  再如〈芭蕉〉一诗的“樱桃红了/你绿了”等句,使我们想到蒋捷 的〈一剪梅·舟过吴江〉同样是使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诗词韵味的写 作技巧。  在远方的诗中,不严格的对偶句还是很多的,像〈清明雨〉的“落 着时令的柔情/落着生命的渴望”,“依然一身的倦色/依然一脸的 寂寥”,“醉了春风/苦了思念”等;再如〈岁末〉中的“能飘零/ 能反目”,“用虚虚实实/用真真假假”等;再如〈不是〉中的“山 照样青/水照样绿”,“不是慧剑不慧/不是快刀不快/天意人情/ 山青水绿”。从律诗继承又加以新的这些不规则的对偶句,既使诗歌 保持了鲜明的节奏感,又避免了过份追求工整而造成的以词害意。至 于用很长的一个句子,加强诗的散文化的色彩,当然明显地是借鉴西 洋诗的手法,最典型的例子是〈车站〉:   我也没想到   土里土气的车头   拖着四五十节   塞着误会和懊恼的   中西杂货的车皮   (洋货是后来加上去的)   沿着呆板少趣的轨道   竟然开成了国际列车   停靠在   这说大不大   说小却也不小的车站   而且一停就是十个寒暑   …… 至于图象诗,如〈跋涉者〉:   没有脚印   本来有   只是被吞噬   被洗劫   被掩埋   被抹煞   残留狐疑的身影   最后也背叛了   只剩下姿势   病歪歪的   前倾的   姿和   势 还有〈夜行车〉把“阿弥陀佛/心怀虔诚/把佛一路念下去”一字一 行地排列,这种让描写对象向读者“逼视”的写法,明显地是受到西 洋诗的影响,这些诗我觉得也是写得好的,因为它有诗的意义,不是 缺乏内容的图象。如〈夜行车〉就较好地表现了夜行车一辆接着一辆 奔驰在上坡、平地、下坡时的景象,让我们感到夜行者紧张的生活节 奏。  〈篱笆〉一诗,写“霎那间我茅塞大开/──美/有时竟然就是篱 笆/用来隔成距离/随时提醒你/只能远远地看”,通过精心选择的 意象表现西方美学家的“距离说”;〈向日葵〉一诗,写“总之是一 种情结/忧郁的/恋父情结/化不开/且代代相传”,运用西方心理 学家的理论来为自己的诗塑造形体,这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好例。  写完了这篇小文,很有点惴惴不安,因自感肤浅。至于不当之处, 更在所难免,还望远方和读者,不吝指正。 1996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