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大 陆 诗 双 月 刊 1996年6月第34期 刘耀中 毕晓普──狮子太阳 笔调机智,富于幻想的女诗人 伊丽莎白·毕晓普(Elizabath Bis- hop)曾获得多项荣誉,如:霍顿 诗歌奖、古根海姆奖、国家文艺协会奖、普立兹文学奖和美国诗人协 会会员奖等,她于一九一一年二月八日出生在麻州伍斯德。一九七九 年十月六日,在波士顿逝世。她在人世间漫游了六十八年。二十三岁 开始创作,耕耘了四十五年,留下不少余味无穷的诗篇,供人欣赏。 毕晓普的祖先是从欧洲到加拿 大的移民,父亲是美籍加拿大裔 。在女儿出世八个月的时候,他 去世了。母亲承受不了这个沉重 的打击,忧郁成疾,患精神错乱 症而被隔离。后来带着五岁的女 儿,回到毕晓普的外祖父母家。 那是在加拿大东南部沿海的一个 省份,新斯科夏(Nova Scotia)。 不久,毕晓普父亲的亲属又把年幼的毕晓普接回麻州伍斯特,母女分 别后,再也没有相见。 根据父亲的遗嘱,女儿必需进 大学受教育,于是毕晓普寄宿在 波士顿附近的一个中学,后来就 读于著名的瓦瑟学院,学习音乐 、作曲和钢琴,然后转到英文系 。在大学三年级时,就开始有灵 感作诗了,取材无非是一些风花 雪月的抒情。由于她童年的孤独 ,她的作品与英国当代诗人菲立 普·拉金相仿。当她在中学读书 时,读过英国牧师诗人乔治·赫 伯特(George Herbert1593-1633) 的诗歌,使她对英国十七世纪形而上学的诗,发生了兴趣,尤其是那 古典式的韵律,带着宗教性的情结加上形而上学的玄学味道,诱导她 去探索生与死的宗教学说,带有一种宗教的虔诚,去追求永生之道。 毕氏于一九三四年大学毕业后 ,花了两年时间到欧洲和北非游 历了一圈,在佛罗里达的基韦斯 特居住了一段时间,一九四三年 迁到墨西哥去居住和写作。一九 四五年获得霍顿诗歌奖。赫伯特 对她的影响,在她一九四六年发 表的《南方与北方》诗集中有所 呈现,它的用语和结构方式已不 是美国地道的产品了,而是有着 异国情调。一九四七年获得古根 海姆奖。在这些早期诗作中,还 可以看出受了史蒂文斯的“内向 ”影响,时常在她的作品中,反 省激励自己。归根结底,她的诗 中有许多特点,是来自穆尔和洛 厄尔(或译罗威尔)的影响,加 上她的新英格兰的生活背景,完 善了她诗中的意象。 一九三三年,毕晓普与穆尔在 百瑟学院由同学而相识,由作诗 而接近。当时毕晓普很崇拜年老 的杜威,她感到穆尔的性格有些 像杜威而发生好感。但他们两个 人生活背景不同,许多观点各异 ,因而彼此没有吸引力。例如: 在宗教信仰方面,毕晓普受了十 七世纪的形而上学的影响,对宗 教有几分虔诚。同时她在大学时 代,喜欢阅读早期马克思主义的 文学评论,那是克利斯托夫·柯 尔特威尔(Christopher Cauldwell) 的著名观点。形而上学和马克思主义本是矛盾的两种学说,她只好承 认宗教的通俗化。她对马克思主义有过天真的理解,如下面一首诗: 给猫儿唱一支催眠曲, 小鱼,闭上你那大大的眼睛 进入甜蜜的梦乡, 那里有使你惊喜的事情, 我围绕在你的床头。 亲爱的小鱼啊,不要发愁, 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里 同心合力, 绝不会淹死一只小猫。 小鱼啊,不要怏怏不乐 欢乐和美妙,全是属于你们的 睡吧,等待那快乐的日子, 快快来到,……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里,有庞大的 官僚主义机构和大量的警察,而 人民却只能享受有限的安全。当 年斯大林常说:“好日子快到了 。”但是在好日子里,苏联的经 济总是不能起步,毕晓普的这首 诗已经不符合实际了。 穆尔与毕晓普不同,她是清教 徒,以基督精神为做人的道德准 则,更不相信什么马克思主义。 在文化方面,穆尔认为美国文 化是新兴的,有可取之处。而毕 晓普却偏爱英国晚期的爱德华时 代的讽剌颓废的文化精神。 除此之外,他们也有共同点: 同是受了比来赫尔(Bryher是女 诗人杜利特尔的“H.D.”的同性 情人,是扮男性角色的)所提倡的精神分析,及奥登对荣格趋向分析 心理的影响。只是毕晓普要超越精神分析的框框,无论是弗洛伊德或 是荣格的理论。她对人生的态度比较固执。 一九三六年,毕晓普给穆尔介 绍了一个女友,是造纸企业家的 女儿,又是该企业的继承人,所 以很有钱,供给穆尔和毕晓普生 活费,并为他们扩展社交活动。 穆尔很看重这位女友西瑞叶思。 当时正好穆尔出版了她的《南方 与北方》,收入稿费一千元,用 它在花州海滨买下一幢别墅,供 她们三个人在那里小住用。 有人说没有穆尔,毕晓普就不 会在诗坛上站起来,也许有点道 理。穆尔的诗极重技巧,毕晓普 拜她为师,她们是代表着两代人 的文艺作品。毕晓普也写了一首 诗《鱼》,可以和她老师穆尔的 《鱼》媲美,反映出两代现代文 学作家对大自然的不同看法。穆 尔是注重从田园乐和生物学的角 度去观察,而毕晓普则是海市蜃 楼的人生观。她是代表着新一代 的观点,受了神学家尼伯的影响 ,偏于创造和幻想。 在一九四九至五0年间毕氏担 任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诗歌顾问, 并在一九五一年获得国家文艺协 会奖,并当选为该协会的会员。 就在一九五一年,穆尔劝她研究 史蒂文斯的作品,并插班选读奥 登的讲学。于五一年迁到巴西居 住。 毕晓普和穆尔在生活作风上, 也有差异,毕氏比较浪漫,常常 提起美国同性恋浪漫诗人惠特曼 的作品,穆尔不爱听,告诉毕晓 普从今以后,不要再和她谈论惠 特曼,但是她对毕晓普的同性恋 行为并无指责。 毕晓普于一九五五年出版了《 南方与北方──寒春》,因而在 次年获得普立兹文学奖,六四年 获美国诗人协会会员奖,六五年 发表了她的第三本诗集《旅游问 题》,六九年从巴西迁回美国, 于七七年出版了她的最后一本书 《地理III》。由于毕晓普自幼 丧失了双亲,生活孤独无依,没 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一种不安全 感,一直困扰着她,使她遇事很 敏感,很容易看到事物中的两极 矛盾,这倒很有利于她在创作中 的构思。在《地理III》一书中显 示出她的这种不安全感的困扰,在书中的地图上隐喻了她的感受。海 岸线的模糊不清,有的大城市的名字,超过了海岸线,甚至陷在海里, 如New York,New York两字往往放在大西洋上。山 脉的高峰,有的地方被夷为平地 。有史以来,地理学家画的地图 往往是超现实的,画不出隐定的 界限。而心理学家则将“海洋” 比做无意识,文字、意识与无意 识都是相联系的。 毕晓普除写诗之外,还写过短 篇小说,发表在《纽约客》及其 他杂志上。她晚年在哈佛大学和 麻省理工学院执教。 毕晓普的同性恋 毕晓普生前有许多朋友,但是 她的私生活却鲜为人知,不像她 的朋友洛厄尔和雷斯凯那样地声 名显赫,读者对他们的生平以及 生活习惯一清二楚,甚至知道他 们的酗酒和酒量,对毕晓普却很 “陌生”,因为她不是诗星。 她有同性恋的嗜好,有一个同 性恋人叫海蒂·马斯保·李雷斯 ,是巴西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可 惜海蒂自杀了,于是引起海蒂的 家属和朋友们对毕晓普的指责。 这个谜底在毕晓普死后遗留的信 件中得到揭晓,原来她们在海蒂 最后的岁月里,相处不和,她受 不了毕晓普那付监护人和独裁的 态度,受不了她的爱之深,责之 切,时常吵嘴,医生见此情况, 曾劝说毕晓普离开她,回纽约去 。但海蒂又不愿意她走,终于在 一天晚上,两个人吵得不可开交 之后,海蒂厌世,服安眠药而自 杀。毕晓普从年青时候起,就时 常在诗作中表现出她的扪心自问 、内省式的作风,海蒂事件使她 很沮丧,真是:“我虽不杀伯仁 ,伯仁却因我而死”遗憾终生。 毕晓普有西方北欧新斯科夏半 岛居民的顽固,和她的生硬的道 德观,富于坚忍不拔的精神。北 欧民族就是以他们特有的坚忍的 民族性,和航海的智慧与丰富的 经验,成为征服世界的武力模型 。英、俄和美国的海军,就是以 “北欧海盗”(Vikings)为蓝本的 组织。毕晓普像梅尔威尔写的《白鲸记》中的水手一样,居住在海鸟 两栖的巴西,长达十八年之久(五一至六九年)。也许就是北欧人的 传统,她素来反对西方的Phallogocentrism(当代法国哲 学家的所谓以男性生殖器为中心的西方文化),而她是分离中心的女 权主义者,巴西对她有吸引力。这种南北的吸引性,在人类的爱情方 面,就是白人和南方人结婚。黑与白、东与西、南与北……等,都属 于荣格的两极相并,原始模型的表现。 从毕晓普遗书内,发现她的苦 恼与软弱。她也嗜酒,曾发生过 两次精神崩溃病。 海蒂去世后,毕晓普又去追求 另一个年青女郎爱丽丝,视爱丽 丝为天女下凡,但不敢正眼对视 ,因为毕晓普有些害羞,也许有 些罪恶感罢。爱丽丝的到来,给 多病和收入菲薄的毕氏晚年,凭 添了不少乐趣和安慰。而爱丽丝 继承了毕晓普的文学财产。用写 诗来纾解她的神经质,她把写作 当成是逃避人生困惑的避风港。 多情的洛厄尔 一九四七年左右,当著名诗人 洛厄尔(Robert Lowell)担任美国 国会图书馆诗歌顾问时,想邀请一些当代著名诗人,参加图书馆组织 的一些活动,如诗会等,以壮声色。那时的毕晓普已颇有名气了,所 以和威廉斯一起被洛厄尔选中。毕晓普比洛厄尔大六岁。洛厄尔是家 学渊源的诗人之后,著名诗人詹姆斯罗素·洛厄尔的后裔,意象派知 名女诗人爱美·洛厄尔是他姑母,这是具有文学传统的书香门第。洛 厄尔和毕晓普可谓相当匹配。洛厄尔言谈中常提起毕晓普,有一次毕 晓普从巴西到波士顿拜访洛厄尔时,想起当年穆尔曾带她去观看马戏, 毕晓普看到动物的行为和心理,与人类有相似之处,因而对动物发生 兴趣。所以她告诉洛厄尔,她很喜欢小动物,如臭鼬鼠之类。洛厄尔 立刻写了一首诗〈臭鼬〉献给毕晓普。 在他们交往期间,洛厄尔也去 巴西探望过毕晓普,毕晓普对洛 厄尔也有帮助,写过评论洛厄尔 的《海豚诗集》。这部作品迟至 一九七五年才出版。到了一九四 八年,洛厄尔明知毕晓普是个同 性恋者,却误以为毕晓普想嫁给 他。而毕晓普对性爱方面也很坦 诚,扬言想和洛厄尔生个孩子, 但她告诉朋友们说,她从未和洛 厄尔有过性生活。他们始终保持 着良好的朋友关系,并非男女之 间的浪漫爱情关系。 一九五七年之后,洛厄尔几乎 阅读了毕晓普的全部作品,可能 影响了洛厄尔晚年的诗作,使他 增加了忏悔式的自卑感。洛厄尔 曾写过玩笑式的诗给毕晓普: 你还难以启齿吗? 十年了,尚未完成 把那些难以想像的措辞 贴满黑板? 阿默斯特的修女和毕晓普 一位曾读过一年的神学,笃信 “三位一体”和“四福音”的保 守主义者,不能见容于宗教改革 的正统派。当她的父亲──反对 新思想,维护正统的教会领袖, 去世后的一八七四年,她就过起 隐居生活,因此被人称之为:不 是修女的“阿默斯特修女”。爱 默斯特是她的故乡。她就是闻名 于世界的十九世纪美国诗人,与 爱默生和惑特曼齐名的狄瑾生( Dickinson, Emily 1830.12.10- 1886.5.15)生前创作一千八百首 诗歌,可惜生前只出版了七首,其中几百首诗都是难得的传世佳作。 狄瑾生是代表美国文化,跟随 欧洲后期的浪漫派,那是欧洲艺 术的颓废时代。她生前鄙视一般 人的享受,如爱情、婚姻和信仰 之类,她全神贯注在书本、花园 和友谊之中。她的诗作,采用艾 艺复兴时代的高贵品味,加上谜 语般的神秘,以及简洁而犀利的 笔锋,反映出一个被清教主义压 抑者的忿怒,如她在一首诗中写 道: 重如上帝的头脑, 要一磅一磅地秤它的重量, 如果经常要打开那头盖, 将会把我埋葬。 狄瑾生是接受了爱默生的诺斯 替思想(Gnosticism),写出的诗 是逃避现实、讥讽社会的,尖锐 如利刃,富于冲击性。用超验主 义来超越传统的清教,是“最后 的不忠”,为毕晓普所不乐见。 她的诗缺少蒙娜丽莎的微笑,而 是锋芒毕露,充满暴力。她受过 英王詹姆斯一世和伊丽莎白一世 时代的文艺影响,把美国的诗歌 性欲化,用来表达女同性恋的虐 待犯的感情,无意识地把黑暗投 射在男性身上,任意涂鸦,画成 一个黑色的生殖器妖怪,社会被 卷入到同性恋的文化中。正如希 腊神话中,拥有伊迪帕斯情结的 英雄,用镜子作为保护自己的窥 视器,因为如果用眼睛看女妖的 脸,则被魔法化为石头。他一手 拿着护身镜,另一手持利剑,将 女妖斩首后,穿着飞鞋,逃出妖 岛。这个神话,对西方科技界有 很大的启发与帮助,如达文西的 发明就是取材于希腊神话,和采 用其里斯玛的手段。其里斯玛( Charisma)是一种神秘的吸引力 ,如一个美男子必须带有一些女 儿气质,而一个美女又带些男性 的阳刚,英文为Androgyny,如 克林顿和甘乃迪演讲时摇摇头, 进一步,退一步。其里斯玛还带 有讽剌性、阴险性和宗教性,有 时真诚而天真。男性内含着女性 性格,如毛泽东。民主国家、资 本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国家领袖全 用其里斯玛来愚化人民。德国社 会学家韦巴特别注重领袖的其里 斯玛。 毕晓普写诗的技巧,是学自穆 尔和史蒂文斯,但比她同辈忏悔 派诗人雷斯凯、巴利门或扎雷尔 都高明。她的性情近乎狄瑾生。 她对过去的看法是“A yesterday I find almost impossible to lift敗? 毕晓普虽然受过形而上学派的 影响,她却不是信徒。仁者近山 ,智者近水,毕晓普常常居住在 海滨地区Melville的海,正是她 的“无意识”居所。 史蒂文斯把太阳看作是毁灭者 ,把自己比做太阳下的狮子Lion Sun,他说:“伟大的猫,必需 茁壮地站在太阳下。” 毕晓普反驳他: 他们可能在嘲弄那狮子太阳, 狮子在他们的背后── 夕阳照在退潮后的沙滩上, 露出威严的大脚印 也许它会用前爪, 抓下天上的风筝,戏耍一番。 这是讥讽史蒂文斯的自我中心 。毕晓普心存敬畏的宗教观,知 道“毁灭性的能”可供诗人玩弄 。身为女诗人,不顾传统,要和 男诗人一比高低。女权主义发长 到顶峰时,不能让男性独霸一方 。神是男性,所以她们要创造一 个女性的上帝,所以诗中写道: 母狮在其背后。就是这个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