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大 陆 诗 双 月 刊 1995年8月第29期 “垮掉的一代”,鼓声下的达摩雄师 艾伦·金斯堡 ◎刘耀中 金斯堡的童年 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的 母亲娜奥米,是俄国犹太裔移民,父亲路易士受过俄国文化教育,能 说依他语的犹太人,来自东欧乌克兰地区,是个先进的自由和复国主 义者,拥护社会主义,他和著名油画家沙高尔是同乡,都是维脱布斯 克人。Vitebsk是俄国东正教的教区 ,那里的犹太市民,绝大多数拥护社会主义,后来,希特勒一怒之下 把这个城市毁灭了。 路易士和娜奥米有着同样的家庭 与社会背景,所以两个人于一九一 二年,在纽约中学里相识后,感情 日益增进。他们两人全是纽约的共 产党人,而娜奥米比较左倾。当时 对共产主义及社会主义的解释,两 者区别很大。他们在政治上的观点 有分歧,加上两个人个性又不同, 路易士喜欢作诗,发表过作品,小 有声望。双方家长预见到他们的结 合不甚理想,而加以干涉,但是他 们不顾一切地于一九一九年结婚了 。一九二六年艾伦·金斯堡出世。 金斯堡的父母结婚后,路易士专 心致意地写诗,娜奥米也取得文凭 去教小学。两人都参加了《美国诗 会》,路易士时常在左派刊物《新 群众》上发表诗作。而该刊物也常 常登载一些非共产党员、名家的作 品,如:海明威、曼·安德逊等。 路易士因谋职不易因而停止了他的政治活动,曾在一个职业中学做过 教师。他们每年参加一次“吃素主义”和“裸体主义”,乐此不疲。 他们有两个儿子,相差仅一岁, 兄弟两人个性迥异。哥哥当了律师 ,弟弟金斯堡做了诗人。母亲偏爱 弟弟艾伦。然而母亲经常病魔缠身 ,最后终于由神经质发展成为精神 病。艾伦·金斯堡五岁时,母亲生 病而不能照顾他了。 路易士曾在《纽约时报》上发表 了一篇诗作,这是他在自己的创作 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可是娜奥米的 医药费高达四千多美金,债台高筑 ,家庭开始不和。娜奥米患的是“ 妄想狂”,在法西斯专政的时代, 她高声怒骂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是法 西斯,惹得全家笼罩在恐怖的气氛 中。金斯堡的压力很沉重,而父亲 反而责怪他对母亲不尽责。娜奥米 的精神病时好时坏,拖至一九四七 年,金斯堡二十一岁那年,医生为 了避免娜奥米自杀,给她做了脑叶 切除手术。金斯堡良心上负疚,写了《神圣者》,希伯莱文是Kadd- ish,将母亲的一生记录下来,感 情真挚动人,于一九六一年出版。 这首诗概括了金斯堡从三十年代少 年时代到五十年代青年时代的全部 思维和情感。 在哥伦比亚的大学时代 金斯堡在新泽西州的帕特森中学 读书时,英文程度很好,博览群书 ,如惠特曼的诗歌,由于潜意识里 的同性恋,他读了克勒夫埃宾的心 理学。他那时有志为工人阶级服务 。幸运的是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了 并给予奖学金。那时哥大很多学生 在联合神学院寄宿,金斯堡又阅读 了斯宾尼沙的伦理学及神学的书, 同时也受到法国印象派油画及蓝波 的《地狱季节》的影响,看了有关 犹太人在欧洲飘零生活的书。这些 对金斯堡的思想都起了作用。 不幸的是,他认识不少下层社会 的人物,拉皮条的、吸毒的、贩毒 的、同性恋的,形形式式。由于他 自己是犹太人,唯恐别人看不起, 就去高攀,爱上了小说家克鲁艾克 。又遇上“打字机”大王的儿子, 是个花花公子、同性恋癖,叫威廉 ·勃劳兹。勃劳兹在墨西哥杀妻后 ,又染上了吸毒,是一个虚无主义 者,在“披头世代”的作家中,最 为极端。金斯堡和这群人鬼混,自 然学不出好,真是近朱者赤,近墨 者黑,开始了他的堕落生活。 克鲁艾克,曾是哥伦比亚退学了 的足球明星,充当过水手,比金斯 堡年长,是法裔有希腊传统的加拿 大背景的人。对金斯堡这个犹太人 十分看不起,所以在他们口交时, 让金斯堡为他口交,满足自己的性 欲,金斯堡崇拜他,百依百顺。金 斯堡后来也做过一段时间的水手, 归根结底他们三个人之间,,都是 为了出名和发财,互相利用而已。 那时候稿费、版税都很高,一部畅 销书,可以赚十万,甚至百万。那 时在纽约的犹太人,无论在大学学 府里,或是文坛上,都要奋发图强 ,也需要一些斗争,他们才能有今 日的地位。当今文艺界,美国前排 的十名作家中,就有八名是犹太人 ,相比之下,我们亚裔和中国作家 为数就少了。 他们看不起犹太人,偏偏是金斯 堡的犹太裔朋友找到线索帮助劳勃 兹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瘾君子 》,哥大鼎鼎大名的评论家齐利灵 (Lionel Trilling)和范多伦(Van Doren )常常指导金斯堡。齐利灵也是犹 太裔,与金斯堡是邻居的诗人威廉斯对金斯堡也很照顾,也是因为威 氏有犹太人的血统。威氏鼓励 他上进,当金斯堡写成《嚎哭》之 后,给威氏看,威氏年事已高,没 有弄清这首诗的内容,就感情用事 地为金斯堡写了引言,结果驴唇不 对马嘴,成为笑柄。 金斯堡读了不少名家的书,阔大 了视野。包括卡夫卡、赛林、叶芝 、布雷克、雪莱及英国十九世纪鸦 片诗人柯尔雷基等人的作品,像《 西方的末落》和《白鲸记》等。那 时,金斯堡喜欢古典音乐,尤其对 贝多芬,更为推崇。兴趣如此广泛 ,朋友如此之多,三教九流。但金 斯堡经不起生活的波折,患了精神 病、盗窃癖。由于恩师的帮助,官 方给他两条出路:一是到精神疗养 院去工作受训,二是坐监狱。金斯 堡选择了前者,到院里去工作,并 研究威廉·赖克的《性欲心理学》 。实际上,他并不相信精神分析学 说。该书作者威廉·赖克是弗洛伊 德最年轻的门徒,他是马克思主义 的信仰者,他认为首先解决了工人 的性欲问题,才能谈革命,或社会 的建设。这些观点使精神分析大师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大为不满,威 廉后来从北欧移民到美国。金斯堡 读了汤马斯·曼的《死在威尼斯》 的小说后,写了一些诗,题目是《 死于非命》,获得一百一十元的奖 金。与此同时,他找到一个“市场 推销”的研究工作,有了固定的收 入。那时,战争结束后的退伍军人 ,纷纷继续他们未完成的大学教育 ,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增多,竞争也 多,金斯堡卒之在哥大毕了业。 迁往加州 战后,大量人潮涌向加州寻找生 路。“拍子派”(Beat Poets)又称“ 比阿派”的诗人们也迁往加州。金斯堡在加州找到了工作,和一个女 人同居了,到卜技利加大攻读硕士学位,这是他年老的父亲所期望的, 期望他学业有成,成家立业。不过金斯堡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位于 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人材济济,多元文化的荟萃之地。金斯堡 开始接触到东方文化,读了日本铃木大拙的“禅”学书籍,认识了著 名诗人汉学家雷克斯洛特(K.Rex- roth)。而劳勃兹的《瘾君子》成为畅销书,出售十万册之多。三藩 市诗人费龙吉特想作出版生意,决意创立一个“城市灯光”书店,正 好克鲁艾克已写完《在路上》及《达摩流亡》等书,苦无出版商可寻。 美国三十年代前后经济不振,为 了迎合社会需要,各大学相应地设 立了各种应用课程。北卡罗莱纳州 的黑山大首创。五十年代以后,文 艺界采用庞德和威廉斯的哲学与美 学思想,实行实用主义文化,诗歌 上称其为“黑山派”,采用通俗语 言写诗,反对纯学术化的教条。在 人格上,黑山派和拍子派,就像是 阿波罗太阳神和戴安尼索斯酒神。 金斯堡结交了黑山派诗人,蓝眼睛 的俄裔少年,后来他嫁给金斯堡为 妻子了。 金斯堡畅游墨西哥后回到旧金山 ,开始阅读一些东方佛教的书籍, 早年雷克斯洛特批评金斯堡的作品 过于形式主义,金斯堡现在接受了 这个评语。在失业的绝望心情下有 了创作灵感,写了《嚎哭》。写完 之后,顿觉轻松,似乎获得了解脱 ,但是又染上了吸毒与酗酒的恶习 。和拍子派文人交往,认识了些研 究日本文化的街头学者,开始用所 谓佛教的观点写诗。《嚎哭》在英 国印刷,而在旧金山书店内常被警 察没收,成为禁书。出版商“城市 灯光”书店为此打官司,使金斯堡 成了名人,成了“比阿派”的领袖 。相继出版的是《在路上》和《达 摩流浪者》,于是“比阿派”疯魔 了全美。那些“被打垮的一代”的 披头诗人和艺术家受到了瞩目。金 斯堡到欧洲去访问了诗人奥登,到 突尼西亚去找劳勃兹,游历了印度 和欧洲,拜访了法国的同性恋作家 基尼(Genet)。在印度时,开始蓄起长发。“比阿派”的艺术家们把 颓废当成时髦,爱好爵士乐、蓄长发、穿牛仔裤,许多人酗酒、吸毒、 搞同性恋,几乎成为风气。这一批人利用惠特曼的大同世界和发扬印 第安文化的口号,宣传享利·米勒的泛性论、梅勒的存在主义和保罗· 古德曼对帝国民主的批评,主张对抗社会、反对资本和高消费社会。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