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大 陆 诗 双 月 刊 1994年10月第24期 刘荒田 密西西比河畔的中国诗魂 ──读周正光诗集《听雨,在密西西比河》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 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是宋人蒋捷的《虞美人》。 人听了一辈子雨,雨听了世世代代人。由少而壮而暮,听不尽的沧桑, 敲不完的悲欢。 我们也曾听雨,在异乡,在北 美洲之南,在密西西比河滨。那是 1990年元旦过后,我从西海岸的旧 金山市乘飞机飞越大半个美国,到 南方去探访我素所敬重的兄长、情 如手足的知友周正光。在曼菲斯市 的机场见上面,即驾车驰驱在山岭 间,两个多小时后,到达他所居住 的青林镇。在这个□有五万人口、 遍布着落尽了红叶的枫林的古老小 城盘桓了几天。 时值仲冬,正是南方的雨季。 积雪溶化之后是无尽的雨。那几天 之中,我和周正光驾着他那辆大型 的“卡迪拉克”房车,逐一去拜访 他的亲人们的家庭。他和他那饱经 忧患的慈祥的老母亲、他的各有店 面、生意做得有声有色的弟弟、妹 妹们,极亲切地接待我这个远来的 客人。最后,还倾巢而出,大小二 十余口,在城内最有名气的中国餐 馆“好世界”中设宴,为我饯别, 令我感动不已。周正光还抛开繁忙 的店务,带我去游格林那达湖,看 浑茫的水天,各自道出心中最隐秘 的情愫。傍晚,我和他并肩走在小 城水泥脱落、露出沙石的马路上, 在黑人小孩惊奇的盯视中,听从小 城中心穿过的火车的笛声。一同到 城外去,看收获后的一望无际的棉 田,凭吊南北战争的古战场。颇算 惊险的是冒着滂沱大雨驾车向密西 西比河的一幕,那雨铺天盖地,车 顶上的雨点有如钟鸣,在棉田之间 的狭窄公路上,刹车时,轮子打滑 ,整部车子旋了一个一百八十度, 把我吓出了冷汗,终于因为大雨模 糊了路标,错过出口,□好放弃, 匆匆回家去。到了密西西比州,而 无缘见到赫赫有名的密西西比河, 算是天大憾事了吧? 然而我对密西西比河畔的雨, 并无怨恨,反满怀感激。因为放晴 的时候不多,雨中出门毕竟不便, 我便呆在周正光一家开的杂货店里 。在这个占地广大、货物琳琅满目 的店里,周正光坐在门旁的柜台后 ,守着一台古色古香的收银机,从 上午十点忙到晚间十点,进进出出 的尽是黑人顾客,他们冒着雨进来 买冰冻的啤酒、炸薯片、面包片, 都带着唯南方乡村才有的憨厚的笑 ,雨珠洒在紫檀木似的黑亮脸上, 牙齿显得格外洁白。在旧金山的现 代化超级市场上,见惯了快速运行 的电脑计价、大车大车的购物方式 ,在这里看到居然有中国乡村小店 才有的拆零卖的香烟、阿士匹林、 渍在大玻璃罐里的蛋,分外感到南 方的宁谧、迂缓和纯朴。 南方的细雨,一如南方的语言 ,带着很重的口音,比之纽约或加 州的英语,它显出独特的缠绵与软 和,彷佛有了平上去入四声,字与 字、句与句之间平添了抑扬的韵致 。我觉得正宗的美式英语,是宜于 政客作□□雄辩的,而南方口音, 最合于絮谈,尤其是在淅沥的雨中 。至于南方的豪雨,其气势,则见 于周正光的诗篇:  今夜八方风雨汇集于密西西比 河  浪卷船翻  云旗、雷鼓、雨箭、风刀  乱纷纷,听鱼龙一夕酣战 (听雨,在密西西比河) 周正光的店子通常很忙碌,往 往正一家子围坐在店后的家里吃晚 饭,客来的铃声响起,他或他的妻 便要放下筷子,去开动切肉机,给 黑人顾客切一元的火腿片或五角钱 的排骨。打烊之后,我们便对灯谈 天。他的书房,古雅而朴素,书架 上放着一块极玲珑的的雅石,他说 是在山中无意拾到的。案上还摆着 清磬和铜香炉,还有几卷佛经。案 旁的大画筒插着好些卷轴的国画, 在在显示着主人的志趣和修养。我 们对坐着,随意闲谈。那真是杜甫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 落”的境界了。正光与我谈佛、谈 石、谈竹、谈枫、谈他那早年携带 年幼的弟妹来美打天下的伟大的母 亲,更多的,是谈我们热烈地拥抱 着的现代诗。“今夕复何夕,共此 灯烛光”!我暗自惊讶,是怎样的 因缘际会,令我认识这位无论品格 上、学问上、诗艺上都堪为我老师 的友人。我和周正光,并非同乡, 我在家乡当知青时,他在广州一所 中学当教师。一九七三年他离开扰 攘的故土,到了香港。数年后到了 美国,便一直在这偏远的南方小镇 经商,我直到一九八零年才移居美 国。正是诗,使我们结交。因为同 为旧金山《时代报》副刊写诗,我 们通起信来,一拍即合,遂成知己 。一九八八年春,他来旧金山访我 ,才第一次见上面。他的相貌,一 如我的预期:清疝、飘逸、儒雅、 真诚,一望而知是书生,是在中国 传统文化中浸泡透了的本色的“雅 士”,但言谈中机锋与妙趣都甚丰 富,他又是一个饱经世故的随和的 “俗人”。这世界上,朋友大致分 两类,一是供利用的(为长久计, 自己也供别人利用);一是纯然为 志趣,不含多少功利成份的。正光 属于后一类,我们通信频密,所谈 无非诗,交换新作,互提意见。在 异乡冷寂的诗途,倘少了这种相濡 以沫的情谊,我怕早已搁笔打麻将 去了。 中年之后,光阴流速加倍。与 周正光在密西西比州告别,又是四 年了。他曾郑重期许,待旧金山金 门公园的樱花花讯到时,他会来赏 玩,但他终于脱不开身。今天樱花 又盛满了。他又错过了。然而他寄 来了一本书稿,这是他刚编定的诗 集:《听雨,在密西西比河》。 于是密西西比河畔的雨,温润 的、轻曼的、豪壮的、深婉的雨,又在我的心间下起来。 近年来,在美国的华文报刊如 《侨报》、《正报》,或台湾的诗 刊如《蓝星》,以及周正光的来信 上,我已对此集所收的诗作相当熟 悉了,但今日重读,仍受到意想不 到的震撼。如此的精美、如此的丰 赡、如此的深沉,密集的艺术穿透 力直达我的深心,我被彻底征服了 。 依时行的惯例,友人出版处女 诗集,是要充当轿夫或吹鼓手,为 其造势的。但对周正光,并无此必 要。不但他素以清流自命,我亦未 失去起码的艺术良知,也因为我和 他都另有谋生的手段,彼此对诗, 都纯然出于爱好,并不关乎名利。 公正地说,周正光是一位成熟 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卓越诗人。他的 现代诗,不但在海外,在整个华文 诗坛,也将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时值诗的退潮期、贬值期,海外固 然沉寂,海内也□遥见商海翻腾, 诗市一直牛皮。比起那些大批生产 且雄踞相当多文学杂志的晦涩诗, 那些□见大旗高扬而内容拙劣的先 锋诗,那些开口见喉、一览无余的 传统诗,周正光的诗是长空鹰隼、 空谷幽兰,令你的耳目与肺腑顿觉 清新。周正光不是那种才读了几册 诗集就逼不及待地写万余行长诗的 才子型诗人,更不是才写了二三组 诗便雇人写评论、做诗传的商贾型 诗人。集中作品,都是他四十岁以 后才写成的。在这艺术上的成熟期 、独立期,他的生命观、诗观、审 美观和艺术个性都已趋定型。可以 毫不夸张地说,集中甚少败笔,几 乎每一首都是千锤百炼的圆熟之作 ,都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大体而论,周正光的诗风构成 ,有两大因素:一是古典情调,一 是沧桑感怀。 他的古典情调,源于他甚为深 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从六岁起,母 亲就教他诵唐诗,上大学时在广州 随名家攻旧体诗,成为专擅绝句的 羊城才子,人称之“周七绝”。他 又擅丹青,曾是岭南名画家 守真 的入室弟子。他近年写的许多绝句 ,我都读到了,其境苍凉,往往行 云流水般,自然、熨贴、婉转,颇 近于清乾嘉年间的名家王仲则。从 《离骚》到唐诗宋词,中国悠久的 诗歌传统,是周正光数十年来精心 钻研的宝藏,,他的旧体诗创作实 践,更令他比之一般鉴赏者有深切 得多的体会。他的中文系出身,加 上先天的颖悟,再加上多年皈依释 迦、精研佛经所启发的灵性,令他 的现代诗富于古典气息。这种气韵 决不是靠从古诗词摭拾些意象或语 句而装点成的外表,它已浸透了每 首诗的意境,自然浑成,你□嗅得 其中的古典芬芳,而不易捉摸其来 龙去脉了。 他的沧桑感怀,则来自坎坷的 人生经历。他出生于抗日戢争中, 饱经离乱。解放后,他完成了大学 教育,又当了十年中学教师,因为 他的父亲在国民党军队当过文职的 上校,他一直背着“伪军官子女” 的包袱,备受歧视。他去国之后, 在香港住了几年,再飘洋过海,在 激烈的商业竞争中,靠他夫妻和母 亲的辛勤,总算立稳了脚跟,维持 了殷实的小康气象。其中的烦忧, 自是一言难尽。青林镇中华人极少 ,更无所谓中国文化,至多是春节 到时在店前挂上几个大红宫灯,日 常能看到的中文报纸,不外乎迟来 十多天的《文汇报》。所见尽是黑 人脸孔,所闻无非南方英语,这对 于一个须臾不可缺少中国文化氛围 的中国诗人,实在是难堪的折磨。 十多年来,他天天在枯燥的例行店 务中,以老式收银机的滴答声计算 生命的流逝。我和他同是天涯游子 ,但在华人聚居的旧金山,我至少 可读到不下十份的中文日报,还可 逛书店,会故旧,吃正宗中国菜。 他的寂寞比之于我,更是沦肌浃髓 ,深深无底。他的胸中块垒,与其 说是单纯思乡这一意义上的乡愁, 毋宁说是对母国五千年悠久文明的 无限眷恋。他的诗篇中蕴含的身世 之感、飘零之痛,都呈现出中年之 后参悟所得的圆熟,因而分外深切 动人。 周正光的诗风,近于青年时期 的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这位以“ 我达达的马蹄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类声籁 凄美的诗句赢得“中国的中国诗人 ”美誉的诗人,走过才华横溢的青 春期之后,其浪子情怀大抵止于“ □一步即成乡愁/美丽的乡愁/伸 手可触及”(边界酒店)的较浅层 次。周正光则跨越“边界”,潜入 游子情怀的深层,因之,他的诗比 之郑诗,见得深沉。 从周正光的一些篇什,可隐约 见到“莲的联想”式的典雅,那是 中年时期的余光中“回归传统”之 后的古典色彩。在另一些较长的诗 篇中,则可听到“敲打乐”式的痛 苦呼号,那是余光中身处异国时至 为痛切的家国之思。事实上,周正 光是余光中的爱好者,二者之间, 有一定程度的师承关系。但周正光 毕竟已成熟,他不必去刻意仿效。 而且身世不同,余光中当年是执鞭 暂留,周正光乃是终生流放,难望 归期,而且,周正光的大陆移民背 景,更令他的诗具有下层百姓的苦 难本质。 周正光的诗,基调是明朗的。 他喜作天马行空式的抒情,但不宜 将他归类为浪漫派,因为他兼有传 统写实派直面现实、反映现实的高 度自觉。他的诗,大多婉转跌宕, 意象丰美,大开大合之间,诗情摇 曳。结构往往是完整的,强力往往 是合于法度的,既非线性抒情的平 直,又不虚渺晦涩。他的诗语言, 可算典雅,但又是活泼生动的口语 ,宋诗中的古典香味与劳动者的汗 味并陈。他可算美国华文诗人群中 较少偏颇而富有才气和控制力的重 要的一位。 周正光的诗可分为以下五类: 一、慷慨深沉的感怀诗 这一类的佳作包括《春之弦》 、《梦回》、《望山》、《幽居》 、《童年》、《屋漏》、《寻你》 、《旅途》等,以意象曲尽现代游 子的诸般情怀。 《包袱》是较有代表性的一首 :  随便向哪个角落一扔  就扔掉整座巴士底狱  此身立时成了一根失重的羽毛  飘在地上  在酒香里  在诗韵中  然后一个斤斗翻过那团白云  随着泉水在万道沟壑间滑来滑 去  哟,好咸啊  抬头一望  白发苍苍的母亲一脸都是泪  “好了,我再背上  反正也那么多年了” 异国从商,担子实在沉重,天 天与物价、顾客、推销员、订单、 信用卡打交道,不胜其琐碎繁杂, 真想把这“巴士底狱”似的包袱扔 掉,逃到“花”、“酒”、“诗” 中去,那真是洒脱极了。然而,且 住!母亲怕我卸掉为人子、人父的 责任,哭了起来。没法可想,□好 又把包袱背上,“反正也那么多年 了”。平淡中见无奈,人过中年读 之犹有同感。 《屋漏》一诗则从无奈中超脱 ,幽默中透出豁达,但那种苍凉感 仍贯串全诗。南方夏季多暴雨,老 旧的屋顶偏多破漏,“补无可补” ,□好由它去了,“就当作架屋于 大瀑布之旁”吧。诗人则实行无为 而治,一心看外面风景去也:“云 似山/皱纹似山/重重叠叠的山是 重重叠叠的忧患”。人与物交混, 情与景同一。句式则富于古典韵味 ,进而诗人苦中作乐起来:“枕着 这绵绵的天籁也算是一种情趣/滴 落发间的雨点很清凉/斑驳的漏痕 很艺术/透墙的风原很温柔”,接 著,竟是纯然现代商业社会的反讽 了:“生活于我尤其温柔/温柔得 像银行贷款处那些小姐/押无可押 ,一借再借依然笑面迎人/直该生 生世世琴瑟友之”。反话正说,诙 谐中有苦泪。这漏雨的屋,不正是 漂泊中年的恰切写照吗? 二、浑成奇谲的咏物诗 咏物诗在集中占了相当大的篇 幅,且艺术成就最高。这些托物言 志的象徵诗体,长的气势浩荡、淋 漓酣畅;短的贴切隽永。都既不沾 滞于物,又不悖事理。浑成与奇谲 并存,甚具匠心。《汉玉扳指》、 《伏特加》、《石头的故事》、《雅石六品》、《对竹》、《松》、 《四君子》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妙 品。 四十多行的《汉玉扳指》,抒 写的是一传家宝物──一个古代套 在姆指上以扣弦的玉环。这块玉环 ,是饱经千年沧桑的精魂,最初由 良工“剖石割云”,琢磨而成,曾 被征逐大漠的铁骑用来克敌,后埋 入土中,又后来出了土;悠悠世代 ,多少变幻。尤为珍贵的,是在文 革“破四旧”运动中,居然没被抄 家的红卫兵搜去。如今扳指无恙, 林彪江青之流、红袖章红海洋之类 俱化尘土,诗人端详手中一环,“ □觉二千年岁月在指间流转”。这 仅仅是对古董的咏叹吗?难道不是 诗人承传中华文化香火的苦心吗? 正因为有了这种信念,“纵江湖风 险我仍觉得很安全”。这一诗令人 想起余光中的名诗《白玉苦瓜》, 同样沉重的历史感,但周诗的语言 未及余氏的纯净,但在审视文革废 墟之后升华的对传统的执著,似更 具悲剧的力量。 《对竹》是另一佳构,诗中抒 情的主体与客体交融,互相移入, 再也不能区分了。诗人是十分锺爱 竹子的,他家的院子里,靠墙栽了 一行,我曾冒雨去看过,低矮而憔 悴,是“水土不服”的一类。它教 我想起流寓海外的中国知识份子的 命运,诗中不着痕迹地融入了郑板 桥、苏轼等人的诗句、古典的意境 ,与之和现代的困境作比照:“何 处有青山可咬/咬得再紧、再深也 无法躲避一包化学剂”,“最无奈 等不到岁寒就招来剪草机”。其实 竹子的愿望很卑微,不过是“织成 篮”、“扎成扫帚”、“为薪、为 篱、化灰为肥料”,至多是做支短 笛,“对一袭寒雨呜呜地吹”。以 下一节,是典型的周正光句式,典 丽与沉郁互见,依情感的流动设下 的节奏,自然有若天籁,典故全活 用了:  不要说潇湘馆内凤尾森森、龙 吟细细  不要说翠袖天寒  日暮时仍倚着玉人娇小  苦海里本无所谓眼泪  可叹九嶷山那一丛,年年  为了别人的哀愁留下斑痕点点 在回环的咏叹之末,竟令人意 外地以“既客身无地/就休怪混进 荆丛里偷生”作结,竹子的高风亮 节何以落入这般委琐的田地?岂非 太无力、太缺乏光明?然而,这就 是物化社会挤轧下传统风骨、节操 的遭遇。 在短章中,《雅石六品》是近 于完善的妙品。其他的,也似信手 拈来,□妙趣天成,展现了诗人广 阔的艺术视野和多样的品味。且看 《四君子》中的《梅》:  向前  向后  俱无所见  天地空白为一场大雪  你站着  被岁月压成一树横斜  有花  开自皱纹间几点泪 这无乃是一幅极空灵的水墨画 ,林和靖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 ”化入画面,又被拟人化了。结句 何其警策,它的力度来自前面的“ 飞白”的烘托。在极平淡中见深邃 ,在空白中见夺目的色彩,非高手 不能为。 三、天马行空的咏史诗 周正光博览史书,其史学修养 注入丰富的诗情,便成了一首首天 马行空、驰驱古今的咏史诗。咏外 国史实的有“吹笛人”、“掷铁饼 ”、“今昔战场”,咏中外交流的 史迹的,有“丝路”,咏华侨史的 有“阿彩”。 “阿彩”全诗近四十行,是当 今少有的精彩之作,其神思飞扬处 ,今昔交映处,令你不时发出会心 的笑。单是这一首诗,便足以奠定 周正光在海外诗坛的地位。从中, 你可体验诗人在纷繁的史料中,如 何将乘三枝桅,从中国来到旧金山 企李街当娼的阿彩的传奇一生,揉 入古人咏罗敷式的咏叹调去,诗人 的魔杖,把渺不相关的陈迹,组合 为一段极凄美而富现代感的旋律。 那种举重若轻的熔铸古典的功夫, 那种神通古今、思接中外的才调, 令人叹为观止。 且再读一首甚富反讽趣味的“ 吹笛人”(咏古希腊塑像之一), 在写过笛声中古希腊的消亡之后, 便触及希腊古文明在现代的困境: “而最后,九缪斯仍得学电子 琴/牛仔裤似乎使阿波罗恢复了信 心/雅典娜的号角终绝响于一枚炸 弹/世界小姐的荣衔无论如何也轮 不到断臂的维纳斯/至于那位依然 俊美的少年,□无端染上爱滋…… ”这是何其凄怆的对照,其中的幽 默自然是黑色的了。 四、禅机玄妙的佛性诗 此类诗中包括《故事三则》。 就一般意义而言,集中不少诗篇均 含着禅理、禅机,如“雅石六品” 、“清凉世界”、“诗心”、“石 头的故事”等。但《故事三则》是 纯粹的禅诗,以其题材的独特,诗 情与佛理的绝妙交会,令你惊奇, 令你产生顿悟的喜悦。 三则故事各写了“圣者”、“ 忍者”、“痴者”,都达到很高的 艺术境界,它们与周正光别的重于 抒情的诗有别,侧重于叙述,佛理 则渗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之中, 意境十分深邃。 且看《圣者》。“跏趺崖上” 的圣者,已坐化了好多年了,“先 前吃剩的一颗桃核/滚落山中已经 长成一片桃林”。但“圣者”没有 到西天去了事,超凡入圣之后仍不 失平常心,他回望水边的倒影,“ 随即开颜微笑”,因为他那“成了 一丛芦苇”的乱发当中,“竟有一 个巢,还有一只鸟正在孵卵”,于 是“圣者”决定:“等小鸟孵出, 飞走,才去托钵”,何其温暖的人 情味啊! 五、真挚热切的友情诗 集中歌咏友情的诗占有较大比 重。如《密西西比河与金门湾》、 《过诗友新居》、《古意》、《航 灯》、《听雨,在密西西比河》。 有若干诗章,如《明渠》、《清凉 世界》、《渔翁》,或咏他的身为 画家的友人的身世,或颂其绘画上 的风格或成就,也可归入这一类。 《听雨,在密西西比河》一诗 是为赠别我而写的,他琢磨二年才 写成,可见其苦心,我作为接者, 每读一次便受震撼一次。中年的所 有忧患、游子的种种悲怆,尽在这 豪雨一般淋漓酣畅的诗句中:  而在大风暴大漩涡之中  你我竟相识、竟相知、竟相逢  竟能一同听雨  听雨在扰扰的中年  无论如何这间黑人区的廉租屋  决不能变成依山傍水的精舍  决没有西窗剪烛的闲情  纵然能够剪,剪不尽是二十载 的离怨  今夜八方风雨全汇集在密西西 比河  ……………  总觉倦眼太倦,对青山已无复 再青  衰发太衰,还经得起几番风雨 ,几度无眠?  洋酒太呛,茶包太不中国  无茶、无酒、无言亦无泪  最怕回首前尘,回头早已失去 长安  无力击节,唱不出天涯芳草无 归路 这是怎样的生之悲慨!而且, 我和他将在雨中分手:  …………  过了灞桥、过了阳关、过了丝 路  这儿是哥伦布的领土  不留后约,乱世多变欲践难期  不说保重,饥来驱我,保重是 一句空言  □送你一卷白纸,厚厚的一卷  留待挥写来日的风云  ………… 在这里,极重友情的诗人,袒 露了赤诚的心胸,他不再借重意象 、也抛弃了惯用的象徵,直抒怀抱 ,那情感是炽热的,一气呵成,何 等的荡气回肠!别以为诗人□会哀 叹、悲回,在结尾处,他与我相期 :  行行重行行,料我们都转过身 来  共指云层上那只逆风而飞的鹰 对中年的再出发,周正光是雄 心万丈的,“我遂将嫣红/留待最 后的蓓蕾”(引自《希望》)。 但是《听雨,在密西西比河》 一书绝非“最后的蓓蕾”,以周正 光的成熟的智慧和才具,我们有理 由期待他的更多的佳作。 美国南方的密西西比河,是着 名的大河,它曾孕育了马克·吐温 等文学巨匠,在二十世纪之末,它 又抚育了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国诗人 周正光,这是密西西比河的另一种 荣光,也是中华诗运历久不衰的明 证。 一九九四年三月于旧金山